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2009-09-29王晶
王 晶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该省社会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对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使得农民能够持续增收。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持续增收
0 引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大关键因素,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较慢。所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1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看,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农业的发展,我省农业的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如2008年农林牧渔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39亿元, 比上年增长92.3%,和各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36.4%高出55.9个白分点,这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得到优化,也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从总体来看,我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说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这是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都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其中仍然存在种植业比重偏高,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偏低,而服务业的比重更低,这就使得虽然我们整体上农业发展很快,但是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过低,实际上是一种增产不增收的表现,最终导致农民增收缓慢。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不足 据我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以及政府的资金扶持不够。 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卢氏县三特牧业公司,通过参股筹资、高息贷款等方式,投资580万元建成一个良种鸡孵化中心后,由于缺乏自有流动资金,难以正常运转,虽然拥有“山特”绿壳蛋鸡品牌,却无力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扶沟县虽有腾尔牧业、奥威特食品、乐涛面业、宝乐奶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普遍缺乏新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较慢。
2.2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全省除双汇、莲花、三全、思念等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品质量档次还不够高,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模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偏少,带动能力弱。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先进省份山东省相比,龙头企业总数,山东是河南的近3倍;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超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山东分别是河南的5.2倍、4.6倍;龙头企业的创汇,山东是河南的11倍。其他指标如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等,山东均比河南高出10%以上。
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 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卢氏县农村40岁以下的青壮男女劳力80%以上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幼,对农技推广的热情和接受能力都大为下降;扶沟县江村镇李田村农资经营户陈得新介绍,目前留在村里种田的劳动力,不是年龄大,就是文化低,加上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困难。
2.4 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 从全省范围来看,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部分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实、不稳定。目前,调整农业结构通常只在面积增减上做文章,一阵风,一个模式。而不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功夫,没有走好特色路,避免结构趋同性。在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对当地的各种优势却乏整体的考虑,不能够扬长避短,从优去劣,确定当地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优势为立足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现象。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3.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河南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3.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 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目前我省要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鼓励和吸引侨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特色产品、畜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
3.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我省实际,力求实效,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有力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要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按照WTO“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捐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问题。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极积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3.4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该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其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要求:第一、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第二、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三、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第四、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第五、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第六、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唐萍,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 农业经济.2004.(03).
[2]王晓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
[3]尹君琳.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