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敬畏”

2009-09-29朱铁志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敬畏道德人类

朱铁志

从我记事儿起,就逐渐养成了记忆名人名言的习惯。古今中外各色人等的各类名言,只要觉得合胃口,就一股脑儿地往脑袋里灌。最早刻在脑子里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名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虽然那时还没有学哲学,还不懂唯物主义为何物,但觉得这句话特别给劲,特别提气。我不敢说后来上大学阴差阳错学了哲学和这句话的暗示有关,但它确实给我少年的心里灌输了一个强烈的信念:是唯物主义者就应该无所畏惧,只有无所畏惧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我当然说不清。对于一个世事懵懂的少年而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大体相当于勇敢的男子汉吧。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系统地学了一点哲学以后,我发现自己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很肤浅、很片面、很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有很多次我在心底纠正自己的错误,把那句响亮的判断斗胆改写成: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有所畏惧的。这样想,当然不是对伟人的不恭,而是一种理性萌发的结果。

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什么是“有所畏惧”?我以为最简捷通俗的概括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把有限的知识无限化,把相对的经验绝对化。把局部的感悟“放之四海”。

有所畏惧“畏”什么?我以为起码应该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为什么要有所侵惧?那是由自然、社会的无限广阔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的。

人作为茫茫宇宙中的渺小存在,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所有知识、所有经验,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把小小寰球上有限的一点成功无限放大,以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不仅是对大自然的茫然无知,而且简直是狂妄可笑自不量力了。

不仅对宏观世界我们的知识十分有限。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同样没有理由盲目乐观。虽然分子生物学、现代医学有了长足进步,但至今为止,不要说对癌症、艾滋病没有什么像样的办法。就是对感冒、沙眼、鼻炎、牙疼等常见病。也不见得有多少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人定胜天”作为一种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不无诗意的伟大号召未尝不可。但如果真的以为今天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那实在是一种可怕的无知和狂妄。在不顾自然规律的大跃进年代,我们有过这种狂妄;在大革文化之命的荒唐岁月,我们有过这种狂妄;在只顾GDP增长,不顾子孙后代生存的所谓发展阶段,我们也有过这种狂妄。每一次自不量力,都以沉重的失败作为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以大自然的加倍惩罚作为代价。

无数惨痛的教训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开始反省和思索这种“无所畏惧”究竟是一种勇敢,还是一种愚蠢?是应该不断继承的光荣传统,还是应该理性反思的、有条件的“绝对命令”?“无所畏惧”和“无法无天”的界限在哪里?实际操作中的误区在哪里?我们今后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哪里?

其实,对自然、社会、人民、历史、道德常怀敬畏之心,是无数先哲早已探寻过的问题。这种由衷的敬畏之心。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种正确认识可以适当约束人类社会的言行。真正“无所畏惧”的,在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两种人:一是故去的人,一了百了,无所挂碍了;二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还有“天真可爱的”第三种人,即所谓无知无畏之人。而真正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有所了解的人,不可能“无所畏惧”。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他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心灵深处就愈发充满日新月异、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向来不乏“敬畏”传统。儒家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道家的畏“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敬畏宇宙的浩瀚与生命自身的神秘,敬畏无限辽阔的虚空,都是如此。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特点。是清楚地知道人类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认识非常有限,因而对自己并不熟知的外在世界总是心存一份敬畏之心,从来不敢狂妄地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为他们起码明白:即便人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神游八极。但“心想”未必“事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先哲与苏格拉底的著名判断“我唯一的知识。是知道自己无知”具有惊人的共性。我以为这是古人比我们今人聪明的地方。

当然,“有所畏惧”不是劝人做懦夫。而是提醒人们把气冲斗牛的豪气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建立在理智判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蔑视自然规律、蔑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类自身有限的力量无限膨胀基础之上。敬畏大自然,则大自然河清海晏、艳阳高照,而不是土地沙化、水源污染;敬畏人类社会,则人类社会和平和睦、亲如一家:敬畏历史和道德,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减少价值失落、道德失范、礼崩乐坏。儒家认为心存敬畏之心的人能仁民爱物,推己及人:道家认为敬畏天道的人能包容万物。对万物的境遇充满慈爱;佛家认为心存敬畏之心的人具备缘众生而起的慈心慈缘。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无所畏惧”,是一种真正的勇敢;建立在非理性和无知基础上的“无所畏惧”。是一种可怕的破坏力量。这是我们从无数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逻辑起点。

当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时候,我们知道,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和无助。当看到成千上万的花季少年顷刻间埋葬在瓦砾之下的时候,我们知道,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理念,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因而,当党中央喊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时候。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深深懂得了这句平凡话语中所涵含的无限深情。

由康德所开创的敬畏自然和道德的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得到平静而理智的传承。到了17世纪,法国人史怀哲医生从自己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感悟到生命对于一切的原点作用,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后,西风东渐,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传人中国。薄薄的一本《敬畏生命》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其深刻的思想观念不仅暗合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而且非常符合中国人劫后余生、渴望安宁的心理期待。因而不仅在坊间不胫而走,而且在普通百姓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说加入WID是我们中国人在经济贸易上与国际社会的一次全面接轨。那么,通过汶川特大地震、通过天安门广场震耳欲聋的呼喊所建立起来的“敬畏生命”的理念。就是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与国际社会的又一次成功对话。

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们就对那种为了GDP而不顾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做法越发不能接受;就对那种为了300%的利润不顾矿工死活的疯狂敛财行为越发不能容忍;就对那些为了某种理论和观念随便劝人献出宝贵生命的高调越发不能承认;就对全然蔑视法律道德肆意践踏人类公理的贪官污吏越发痛恨。

敬畏之心是一道无声的道德律令。让人心存畏惧和惶恐,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有所忌惮。做官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做百姓的,也不要忘记积极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来到。在自然面前,在历史面前,在人民面前,必须谦卑地低下自己的头,有所为,有所不为。像李源潮同志在延安干部学院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作者: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本文责任编辑梁丽萍)

猜你喜欢

敬畏道德人类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谁变成了人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