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民新农业新体制 筑起农村小康快车道

2009-09-29梁若皓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梁若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集结号”。作为县级基层组织。把握当前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千百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建设新农村是推动“三农”工作的突破口

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山西省安泽县按照省、市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结合安泽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实际,围绕“三保”抓落实,把全力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整体经济增长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县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了一番半。在县级财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三年县财政共投入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农村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极其落后,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从一开始就不能增加农民群众的额外经济负担,也不能让村级组织继续负债搞建设。除了中央和省市财政支持外,地方财政必须尽其所能、尽力而为。二是从最直接的问题人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群众要求最强烈、最能立竿见影的事情做起,根据省市“四化四改”和“六个一”要求,我们认认真真地把每项工作都做到位。卫生所、便民店、文化室、体育活动场所、硬化、绿化、环境整治等一步到位。农村面貌彻底改观让农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全面参与的热情。当首批新农村建设结束后,其他地方的农村群众纷纷找到村委和支部,由推着干变成了主动要求干、积极争取于。干群、党群关系空前紧密。农村文明呈现出全新景象。今年,针对农村公用路灯长期因缴不起电费而不亮的情况,我们又给每村再增拨3万元,由县政府向全国统一招标,对在建的30个新农村全部安装成太阳能路灯,让山区农村的夜晚也像城市一样亮起来。三是立足长远规划先行。建国以来、特别是农村改革以来,农民几乎家家都盖过新房。但是“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整体长远规划,胡批乱建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科学规划人手,立足长远发展谋划新村建设。我县新农村建设统一由县财政出资,统一委托省市规划部门逐村先行规划。规划图一律上墙立在村庄醒目位置。让全体村民明白新村未来发展蓝图,监督规划实施。

目前,全县村村通油(水泥)路已达98%,42套有线电视户户通已达96%。人畜饮水安全解困率已达92%,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95%。乡村文化站所建设已达92%,基层阵地建设、远程教育联网、民调组织建设均为100%。

二、培育新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一切美好愿景的前提和基础。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抓好农业科技调产。我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支持农业科技调产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巩固优质玉米、草食畜、中药材、秫果业四大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山区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提出了“东扩连翘和烤烟。北上养殖基地建,南抓蔬菜养桑蚕,中强奶牛建茶园,全县核桃搞试验”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区域特色高效产业。

同对,我们还采取“院县共建”等多种形式。通过与省林科院、省农科院、山西师大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实用农业科技研究和实验,采取“引进、试验、总结、推广”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培育农业高效新产业。

三,培养新农民是推进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一代新型农民来实现,因此,农村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当前,山区农民“盼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苦的是没有门路,最需要的是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培训他们外出打工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立足家乡资源条件创业求富的本领。

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只能强县。农业才能真正富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农业农林牧结构调整、农工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三个层次,都还有很大回旋空间。就大农业结构来说,如果农民的收入结构有60%以上是来自养殖业的话。那么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至少可以比现在增长两倍以上。关键是如何组织发动和实施引导。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更离不开“能人”,“能人”就是产业带头人,“能人”具有带动效应,培养新农民的重点就是培养更多的“能人”群体。对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还是要返回农村的,农村仍然是他们的“根”。农村未来的希望也在他们。他们外出打工不单是挣回了一点钱,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有的还带回了项目和技术。他们不再“传统守旧”,也不再“安分守己”。他们是思想解放后的新一代“能人”,是新型农民。“想致富、怕投人”是传统农民的一大心理局限。乡村两级组织要及时启迪引导。鼓励他们由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存款拿息到敢于贷款获利。从家庭生产走向联合经营,从单纯种粮实现转化增值,让传统的农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构筑新体制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开锁钥

当前影响农村实现小康的最大问题就是组织化程度低。一是土地分散、二是资金分散、三是经营分散。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归到过去的“人民公社”、“大集体”,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急切地呼唤着新的经营体制的产生,这种经营体制应该是顺应农民致富新要求,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新水平,能够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新热情的新体制。农民在期待,各级党组织在思考,广大农村工作者也在努力探索。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三农”始终是个大难点,难就难在体制创新上。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靠“分”与“包”(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那么。农村改革开放的后30年靠什么?笔者认为,必须靠“合”与“股”(投资入股,合作经营),来解决农民群众的小康问题。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就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开锁“金钥”。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起步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为了支持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信用合作社,抓住全省农村金融系统“支农惠农工程”实施的机遇,县信用社计划年内发放支农信贷三个亿,县政府也计划拿出1000万元贴息资金。专门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乡村两级干部积极为专业合作社协调所用土地流转,县工商部门主动跟踪服务注册规范,其他涉农部门对口帮扶支援。为新型合作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便利的条件。

目前。全县乡村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正在破土而发。农民群众按照四自原则:“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觉发展、自我服务”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政府对他们“引导不主导、扶持不代替、帮助不包办、服务不干预”。这种新型经营体制,起步规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稳固的产业支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光明的发展前途(股份公司)。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三农”的许多难题:诸如土地的合理流转问题,农村专业分工协作问题。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组合问题,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题。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安全问题,以及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等。

(作者:中共山西省安泽县委书记)

(本文责任编辑仲仁)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