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酗酒的危害及治疗
2009-09-28李东
李 东
摘要酗酒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困扰个人和家庭,并且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本文对酗酒造成的危害和酗酒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社会工作的知识运用到酗酒的治疗之中,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酗酒 治疗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49-02
酗酒是一种心理病态及行为异常,会对自身、家庭、社会构成危害。酗酒大多起因于饮酒者认为喝酒能消除烦恼,减轻孤独、自卑、失败等失意的心理因素,减轻压力。事实却相反,酒入愁肠愁更愁。由于酒精可影响人的情志,使人冲动,很多事故、家庭悲剧和社会暴力、自杀事件与酗酒有关。由于酗酒酿成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悲剧已经数不胜数了。这就说明对酗酒造成的危害、酗酒产生的原因和应对酗酒的策略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一、酗酒的概念界定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概念界定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酗酒其实是社会状态的某种反映。例如,社会竞争、社会节奏、社会腐败、社会不公、社会灾难、社会压抑,都会在酗酒率上得到反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社会状态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矛盾则必然转嫁为某些人的个人困境,而酗酒正是个人对难以摆脱的个人困境的一种酒精式解脱方式。归结起来,所谓酗酒,指的往往是酗酒者以“逃避”为目的的、经常性的过量饮酒,这种行为的产生有其社会原因,并有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二)研究成果
关于酗酒这种社会现象的论文多出现在医学和法律领域,社会学领域关于酗酒的论文是非常少见的,如:张宝义的《酗酒对青少年犯罪的倾向性影响及分析》,罗伯特·克劳斯诺著,顾定兰翻译的《同龄人对青少年酗酒的影响》等。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角度写酗酒的论文则几乎找不到。本文就是想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视角,来论述酗酒的社会危害和治疗酗酒的策略。
二、酗酒的危害
关于酗酒对人的身体机能的危害,在医学类的论文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下文主要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视角介绍酗酒的危害。
(一)酗酒对个人的危害
酗酒对身体危害极大。酒醉后,人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可造成严重后果。同时,酒滥用者常出现早逝、突然自杀的现象。据调查,15%~64%的自杀未遂者和30%~80%的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喝过酒。从标签论的角度而言,“酒鬼”的恶名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因为酗酒者不遵守纪律,易出差错、出事故,使得工作能力越来越差。
(二)酗酒对家庭的危害
酗酒者在自我形象沦落的同时,还会损害其家庭的和睦,使其家庭不再具有正常家庭的功能。功能论者认为家庭具有四大社会功能:对子女的社会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性规则;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由于酗酒者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引起家庭冲突。这种冲突是造成家庭不和、家庭暴力及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这就会使家庭基本功能之一——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走向畸形。在美国,50%的家庭纠纷是由酒引起的,65%的虐待儿童事件与饮酒有关,嗜酒家庭离婚率为40%。我国离婚案件中,有32%与男女酗酒有一关。此外家庭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对子女的社会化,也会受到家里的酗酒者的负面影响。酗酒者的子女多不能正常成长,辍学者多,并且容易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酗酒家庭的儿童出现与饮酒有关问题的频率较非酗酒家庭高2倍。①由此可见,作为社会基本组成成分的家庭,受到了家庭内部酗酒者的严重影响,使家庭无法正常发挥它的基本功能。
(三)酗酒对社会的危害
在许多国家中,因酗酒引起的各种问题己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首先,是破坏社会治安,影响公共秩序。如北京2007年6月到8月因酗酒引发的案件占到报警总数的20%(2007年9月17日《 法制晚报》)。醉汉的暴力行为首先会造成自伤、伤人及财物的损失;其次,是降低劳动生产率,酗酒者常常误工缺勤,工作质量下降,出废品,出生产事故;第三,加重社会负担。酗酒者可给社会造成各种物质财产的损失。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归纳出酗酒严重削弱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正常功能。它使作为社会一员的酗酒者个人,丧失了许多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家庭的和谐受到威胁,家庭的一些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如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方面出现偏差)。使社会的良性运行受到挑战,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增加了社会进步的成本。总之,酗酒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反功能。
三、酗酒的原因分析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国外的一些理论
首先,“能力幻想论”的观点是,酗酒者饮酒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需要借助酒精来创造一种个人能力或权力幻觉(如进攻性、性能力、胆量、对他人的支配等)。在我国电影《红高粱》里就有这样的歌词:“喝了这碗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喝了这碗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就描述了酒的能力幻觉功能。其次,“遗传论”者认为酗酒行为受先天的遗传基因影响。例如,对被收养子女的研究表明,在被收养子女的养父母不是酗酒者的前提下,如果他们的生父或生母为酗酒者,这些被收养子女非常有可能成为酗酒者。第三,“学习论”则坚持认为酗酒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第四,“缓解紧张论”证明,酗酒者借助饮酒导致的欣快醉感来消除紧张和焦虑。由于既定的饮酒量与欣快感的唤起成递减关系,酗酒者不得不逐渐增加饮酒量来达到这种状态。
上述理论各自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酗酒的原因。在综合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考虑来自社会的原因,寻找社会状态与酗酒之间的关系。社会学认为个人的行为,多是社会状态的反映。酗酒作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有它产生的社会条件。例如,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社会腐败、社会不公、社会灾难、社会压抑等。这些不利的社会状态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这些矛盾最终会在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当个人寻找不到合理的适应矛盾的方式时,酗酒作为一种麻醉自我、对抗“不公”的方式也就产生了。同时,如果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些酗酒者在面对不利的社会状态时,往往是借酒浇愁,自暴自弃,同时也在推卸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又是自我的抛弃者。
四、 社会工作在酗酒治疗上的运用
上文分析了酗酒问题形成的原因,下文将针对这些原因,以社会工作的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酗酒问题的对策。
(一)在酗酒治疗中注入社会工作的理念
1.帮助酗酒者学会帮助自己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宗旨。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解决面临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使受助者能够学会帮助自己。治疗酗酒的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应急式的问题解决上,而是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酗酒者培养自控能力、提升自控能力方面。
2.与酗酒者建立平等的关系
社会工作提倡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权利。在酗酒治疗中,我们不能对酗酒者有任何歧视。社会工作者与酗酒者之间不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朋友关系。
3.尊重酗酒者的尊严和独特性
人与人是平等的,酗酒者也有尊严。每个人在价值观、情感状况等方面都是有独特性的。在具体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有必要及时察觉每一个案主的个性。需要个别化对待每一个案主,不可以主观的对案主进行分类。
4.相信每个酗酒者都有发展自己的潜能
案主的酗酒行为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不得已的。但社会工作者必须相信每一个案主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可能。合理引导案主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给予他们鼓励、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案主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会自己应对酗酒的诱惑。
5.案主自决
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时,只是给案主提供建议而不是命令案主一定要这样或那样做。社会工作人员应当让案主意识到,他们面临的问题存在多种解决办法,社会工作者只是提供可行的观点或建议,而案主才是问题的真正解决者。酗酒的治疗,应当尊重案主的自决权,应当改变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给案主选择的机会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二)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治疗酗酒
针对酗酒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以下方法比较适用于酗酒的治疗。
1.个案工作方法的干预
所谓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个案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应对酗酒问题时具有突出的作用。针对以自我抛弃者形象出现的酗酒者,开展个案工作的重点在于心理层面的辅导。怎样促进酗酒者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这包括对不良的思想观念矫正、形成较为积极的处世心态是等。在这个方面,让酗酒者认识到自己的酗酒行为对家人、社会的危害性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重塑酗酒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重塑案主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并使案主能在心态上积极面对困难,积极去适应社会。尽快地促使案主从自我抛弃者的阴影中走出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具体的辅导包括以下:酗酒者自我意识的正向发展辅导(包括自我洞察、自我认定、自我尊重以及自我开放);认知技巧的辅导(了解别人的观点、保持正面的人生观以及自觉等);行为的辅导(包括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等);自我管理的辅导(包括同情心、沟通能力、领悟力、接纳自己、合群以及冲突的表达)。需要指出的是,酗酒者的身心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其规律的了解是提高他们心理挫折容忍力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个案方法,从向酗酒者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抓起,把学会承受心理挫折的“钥匙”交给酗酒者,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认识自己。最终,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走出自我抛弃者的阴影。
2.小组工作方法的干预
小组工作又称为团体工作,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助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小组工作方法具有植入希望、普遍性、正确的初级家庭团体要素、发展社会性技巧、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要素。可以把有意愿戒酒的酗酒者组织在一起,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工作方法使酗酒者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有益的互动。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酗酒者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在应对酗酒问题时,可以用到的学派有理性情绪治疗小组、当事人中心小组、行为治疗小组、现实治疗小组、交互分析治疗小组等;主要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景模仿、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具体的活动有团体辅导、集体活动、团体组织中小集体和小组的活动等;治疗模式有发展性模式、互动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等。
3.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
所谓家庭社会工作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在对酗酒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不仅要对当事人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动力学的分析和把握。尤其特别要注意的是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酗酒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临时的环境等。因为只有了解人所处的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的问题以及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的时候,家庭工作方法可以采取个人心理面接,并行心理面接,以及协同心理面接等形式,做好亲属之间的沟通工作,了解酗酒者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采取良好的家庭成员互动方式。社会工作者需要向酗酒者的家属言明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教给其家属正确的处理酗酒危机的技巧。并应当使酗酒者的家属明白,问题的解决需要关爱,争吵或暴力行为对于酗酒问题的解决没有好处。许多酗酒者都会说,“这个世界抛弃了我,让我也抛弃这个世界吧”。(我所认识的一个酗酒者的原话转述)故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关爱,他们才会在失意人生的谷底重新苏醒过来。只有在关爱的基础上,并配合合理的互动方式,使酗酒者认识到自己不是被抛弃者。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并给酗酒者彻底走出自我抛弃的阴影提供动力。在治疗酗酒的过程中,可以把上述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求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注释:
①标签论认为经常醉酒的人一旦被标签为“酗酒者”,这一称号非常有可能成为这个人的主要身份。作为一个污名,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纪江红.家庭医疗保健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戴维.波普诺 著.李强 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隧玉杰.个案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吕新萍.小组工作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