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工作机制探析
2009-09-28张艳琼孙玉刘鹏
张艳琼 孙 玉 刘 鹏
摘要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身体刚刚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情况变化,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00-02
随着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单单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范畴,它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独特的体系。因此,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与重要的。本文从工作实践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建立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指运用心理学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乞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工作应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咨询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咨访双方确立咨询信赖关系的前提,也是咨询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保密原则也有例外,例如来访者如果有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意向,咨询者就应该打破保密原则,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2.时间限定原则
心理咨询应该遵循一定的时间限制。咨询时间一般规定为每次大约50分钟,原则上不能任意变更咨询时间和次数。时间的限定会促使来访者珍惜有限的时间,把最重要的问题在咨询中袒露并使之有效解决。同时,适当避免了来访者因对咨询者产生过度依赖而任意延长时间的可能。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来访者情绪异常激动、情况紧急等,咨询者也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调整咨询时间和次数。
3.“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原则
心理咨询非常重视来访者的个人意愿,因为没有求助意愿的人很难打开心门。在学校这种以教育为宗旨的特殊背景下,有很多由教师、父母介绍而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这一类来访者在开始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配合心理咨询,在这种情况下,咨询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耐心,赢得来访者的信任,使之从被动咨询转化为主动求询,达到更好的咨询效果。
4.重大决定延期原则
心理咨询期间,由于来访者的情绪状态不稳定。因而,来访者向咨询者提到重大决定如转学、退学、换工作等时,咨询者最好引导其不要轻易做出决定,等待心情稳定时再做出决定,这样往往后悔的几率比较小。
5.伦理原则
由于心理咨询活动的私隐性与保密性,心理咨询人员的伦理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咨询人员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伦理道德为依据,最大程度地保护来访者的权益。
(二)心理辅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技巧和原则,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的工作与心理教育工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倾听和观察的技巧是心理辅导员应该掌握的。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根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也是获取学生信息的重要通道。在遇到苦闷时,学生往往通过倾诉来排解,这些倾诉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找到心理辅导员倾诉,是对辅导员的极大信任,心理辅导员应该耐心地倾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探究困惑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
观察是心理辅导员通过日常学习、活动,有目的地分析学生的外部表现以了解学生的过程,是心理辅导员捕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利用观察所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比较真实,有较高的可信度。心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认知与判断,对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是心理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
二、创立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干预、跟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一)心理状况筛查及干预机制
学生心理档案是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比较系统的心理材料,心理档案的内容揭示了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学生的人口学资料,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三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资料,例如学校及家庭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等。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进行筛查,是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它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为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提供操作指南,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学校以此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高校应在新生入学时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并逐一访谈,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咨询、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学校心理健康四级预警及干预机制中,形成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二)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预警及干预机制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一级层次——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组成;二级层次——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三级层次——由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四级层次——由学生宿舍知心人组成。
第一级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通过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从总体上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微观帮助。依靠自身的专业与理论实践优势,统筹监管,保证并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畅通和有效。
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1)建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及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例如制定专业的心理咨询制度、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守则、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须知、专业心理咨询及受理表等,从制度上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2)负责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并及时解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为教师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持。(3)面向心理辅导员举办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知识讲座。从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的专兼职队伍。(4)对全校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全校各班建立心理委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挥其独特作用。指导其开展日常工作及各种活动。(5)对全校的宿舍知心人进行定期培训。指导其开展及各种活动。(6)指导各层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二级由院系级心理辅导员组成。高校辅导员是第一线的思想工作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现在的高校心理辅导员大部分是年轻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似、经历相仿,有较多的共同兴趣爱好,对大学生了解得更为透彻。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员的作用不可小视。
心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1)积极参与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知识讲座,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与水平。(2)负责学生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心理委员的辅助下,及时发现学生的反常动向,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心理危机的隐患。(3)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级由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贴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使学生切实受益,可以通过心理委员这个链条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联系起来。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一般是以班为单位实施,班干部的作用十分明显。由心理委员带领全班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容易深入学生个体②。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按时参加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获得专业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优势,关心同学,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给予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爱。(3)积极配合心理辅导员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及时向心理辅导员汇报沟通。(4)带动宿舍知心人开展工作与活动,共同为班级心理健康发挥示范和干预作用。
第四级由宿舍知心人组成。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位同学在宿舍的时间多于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同宿舍比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密切。因而,同宿舍的同学是最相互了解的,这也正是宿舍知心人工作的最大优势。其主要工作包括(1)发挥与宿舍同学的“零距离”优势,真诚地关心同宿舍同学,及时发现宿舍中的不良情绪,带动宿舍气氛走向健康积极向上。(2)配合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工作与活动。(3)建立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
总之,第一级制定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给予其它三个层级提供专业性辅导,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其它三级也是这四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预警系统与干预机制,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与班级、宿舍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体系。从制度和组织上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重要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认知;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前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③。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上,应充分体现心理课特色,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发挥课程心理素质培养功能。
与此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以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调动网络、报刊、海报、板报、广播等大众传媒力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④。在宣传过程中,需要高校的校、院、系领导,共青团委,班主任、班干部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及心理委员等的优势与积极性,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建立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印制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品,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每学期举办系列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支持学生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自助社团组织,定期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并发至学生宿舍,建立学生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了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逐渐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势。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对于完善心理学理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张日昇.咨询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②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
③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④马艳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