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和唐人书法结合的美学特征研究

2009-09-28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唐诗融合

毛 文

摘要: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而其中,唐诗和唐人书法又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并且由于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思维共性,使得唐诗和唐人书法又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征。

关键词:唐诗 唐人书法 融合 歌咏书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尤其是从唐政权建立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一百多年来国家疆域广阔,社会政治安定,经济生活繁荣,国内民族互相融合,国际文化交流频繁,曾先后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国家的繁荣昌盛,再加上思想领域内的宽容政策,大大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使得唐代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而在唐代文化中,唐诗和唐人书法又是最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成就之一,它同样以其辉煌的成就彪炳于世界文明的史册。

最为奇妙的是,由于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思维共性,使得唐诗和唐人书法又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征。唐人书法为唐诗的创作和流传提供了载体,此理易明,自不待言。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唐诗中有许多歌咏书法艺术的佳作,它们既是文学作品,又是研究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唐诗中歌咏书法的作品数以千计,其中有总括咏书法艺术的,有专咏篆书、真书、草书等各体的,还有特咏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的。至于当时一些书法名家,唐诗中对他们的创作状况、艺术风格更有十分精彩的描写。所以,对于唐诗爱好者或是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都不可不读。

在数以千计的咏书法诗歌中,名篇迭出,数不胜数。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其作赞美怀素草书如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杜甫的《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称张旭“草圣秘难得”,说他的书法作品是“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窦冀的《怀素上人草书歌》,赞怀素墨迹“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皎然的《张伯高草书歌》,描写张旭的草书是“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孟郊的《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形容一位俗姓献的和尚,其书法如同“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回旋”。韩偓的《草书屏风》,再现怀素草书体势,说是“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此类诗不胜枚举,它们都活现了以怀素、张旭为代表的唐人书法的形象,是读者领略唐代书法艺术的一个窗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自先秦甲骨、金文、大篆之滥觞,经汉魏、两晋小篆、楷隶、行草而发展,到唐代已各体兼备,彬彬大盛。唐代不仅以诗取士,而且以书取士,国学中有书学一科,且置书学博士,知识分子为官出仕,书法不可不精,是以书家辈出,光照千古。

唐代书法名家中,初唐之虞世南得二王(羲之、献之)真髓,萧散洒落;欧阳询则刚劲瘦硬,自成一格;褚遂良融南北书风,古雅绝俗;薛稷用笔纤瘦,结字疏通。盛唐时期,李邕以写碑志而闻名:贺知章以善草隶而著称;怀素的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被誉为“天下独步”;张旭颠狂飘逸,其书字字飞动,处处通神;其他如李阳冰精小篆,卢藏用工草隶,司马承祯善篆籀,卢鸿通隶楷,李潮专八分小篆,无不异彩纷呈。中唐时期,颜真卿之书一变古法,雄秀独出,自成一家;柳公权出于颜真卿,又加以盘结道劲,挺拔中不乏俊美,充满创新精神;其他书家如徐浩、徐踌父子行草楷隶各体皆秀,柳公绰、沈传师、张从申、韩晁等人书名亦远播四方。至于晚唐,书家多为著名诗人,其中杜牧得六朝人风韵,行、草独特;李德裕学颜真卿风格,风流绰约;李商隐字体妍媚,不失才子气:司空图妙尽笔意,俨然理论家;温庭筠树典范于颜、柳之后;杜荀鹤领风骚在宋人之前。概言之,有唐一代,知识分子大率能书,他们的书法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可谓辉煌灿烂,今天欣赏起来,仍令人击碎睡壶。

理解诗书相融相通,首先二者有共同的要求,就是情感性的特征,二者可以相融也是由于意境追求的相通以致批次在实质上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也常将杜甫的诗和颜真卿的字相提并论。那正是因为他们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书法具有不可逆转的时间特征,丰富的抒情性,诗是语言文字,和人们的思想联系相当密切,诗人运用的意象手段自然有时也具“不可言传”的限制,但它毕竟要比书法语言在传递书家的心意和志趣上要明确得多,具体得多,也容易理解得多。书法和诗的特点造就了各自的优胜与局限,诗是便于用语言文字书法情感,但往往易流于空泛,难以动人,要使读者也感动,诗人要借助书法的抽象的形式感直接抒发抱负与寄托。人的情感特征通过点、线的运用,在书作中表现为不同的风格形式,豪放、含蓄、古朴、秀丽、奇崛等。

当书法家把对人生的感情的直接抒发看作第一位,书法中对深远艺术境界的追求促使它在情与理,形与神的认识上与诗的意境追求是一致的。

中国人在对宇宙万物的关照方式下“一切时空物我的界限,区别都不存在。完全是浑沌一片,物中有我,我中有物。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可以相通,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可以颠倒,此与彼、外与内,有无以及一切分别都可以消弥”(《禅家语中国文化》)诗与书法结合的审美意义在这一观念影响得到无限的自由与拓展。宗白华先生也说过“时空统一体”诗与书法有机地统一于一幅作品时,两者之间起到互补和生发的作用,诗书融合,实乃相得益彰,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而超越了自身。诗书结合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从而大大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汉语教学与大学生言语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JKGHAG-0192)

参考文献:

[1] 书法家杨加深[J]. 山东社会科学 , 2008,(04)

[2] 冯健, 胡牧. 书法文化的区域初步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1999,(02)

[3] 刘磊. 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02)

[4] 陈新璋. 论韩孟诗派的产生及其诗歌艺术风格[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04)

[5] 胡正武. 顾况任新亭监时地新考[J]. 台州学院学报 , 1996,(01)

[6] 许连军. 论皎然诗学理论对中唐诗人创作之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6)

作者:

毛文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唐诗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破次元
融椅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