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症状与调适

2009-09-28王玉芬于明来俞凤茹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玉芬 于明来 俞凤茹

摘要: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网络恐惧、网络依恋、网络孤独、网络自我迷失与自我认同混乱、网络成瘾综合症等五类。调适的措施主要是正确的网络认知、自律与自我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网络环境、导引结合、教育先行。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障碍 调适措施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

(一)网络恐惧

大学新生特别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或接触很少。当他们进入大学面对色彩斑调的网络界面,看到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络书籍、电脑软件,瞧着周围的同学熟练的使用电脑,自由地浏览、聊天时,一部分学生感到害怕和迷茫。一是担心自己学不会或学不好计算机而被他人嘲笑为无能或赶不上他人而落伍,而产生“无能感”。二是面对五花八门的电脑书籍和软件眼花缭乱,不知道学什么,由此产生。而一些老生害怕跟不上网络的快速发展,掌握不了新的网络技术而被淘汰。

(二)网络依恋

长时间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生理受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

(三)网络孤独

主要是指希望通过上网获取大量信息、网上娱乐、网上人际交往来提高或改变自己,但上网未能解除孤独(甚至加重了原有的孤独),或反而因为触网引发孤独感这样一类不良心理状况。一些大学生(女生居多),由于性格内向、自卑,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厌恶社会上那种虚情假意的人情来往。当互联网走进他(她)们的生活时,他们青睐于网上交往这种匿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常上网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讲自己的“心情故事”,这时他们觉得心情得到一定的放松,从网友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支持。可下网后他们发现自己而对的依然是四壁空空的孤独。

(四)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

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世界中的冻结,大学生上网者在表现个人自我时,把社会自我抛得越来越远,甚至企图借助网络在现实社会中彰显自我,将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某些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愤愤不满,他们想通过上网发泄不满,逃避社会,希望在网上有一个“清洁”的交往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自我。然面网上充斥的色情图文、脏话、无聊的帖子、庸俗的话题,使他们在对社会产生失望之后又对网络产生了失望。

5.网络成瘾综合症。

是人们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网络性爱、网络游戏症、网络强迫症、网络交际症以及信息缺乏恐慌症等等,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辅导。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调适

(一) 正确认知网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世界既是一个充满自由、开放、平等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诱惑与陷阱的危险之地。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看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网络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财富,对网络的破坏与滥用就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极大破坏,会危及每—个人;因此应该认清网络社会并非真实社会,网上暂时的成功并非是真实的成功,虚拟情感的宣泄与满足也并非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应该认清网络带来的并非是鲜花与美酒,也会给自己带来苦涩的恶果,那些迷恋上网而不能自拔的大学生,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他们的记忆力下降,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并进而出现逃课上网、对各种活动漠不关心,进取意识减弱,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等现象。

(二)自我管理与他律相结合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体现其自尊、自主与自由,又充分培养其自我控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含量十分巨大,各种文化与价值理念交织纷坛,各种诊断莫衷一是,各种诱惑比比皆是;另外,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缺乏非常强大的外在约束。面对这一虚实难辨、是非难断却又无明确而强力约束的多彩世界,大学生会因认知偏差或侥幸心理而产生心理困惑与矛盾,以致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问题。在缺乏较强的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的他律影响力的网络社会,自律的重要性与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积极面对现实,应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三)进行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辅导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面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互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

(四)多方努力改善网络环境

首先,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净化,从技术上保证大学生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将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处罚。其次,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挺进,东西文化将受到全方位的巨大的碰撞、冲突、交流、消融和吸收,会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带来许多影响,使其认知偏差与心理矛盾。只有用进步的思想与文化教育大学生网民,才有可能塑造出健康成长的大学生。 第三,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自身装备“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校应该帮助建立各种团体,在学生参加团体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满足他们被接纳、关爱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开展好心理咨询。开展网络咨询应从多方面人手: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抓好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

(五)积极引导,教育先行。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塑造大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二是加强网络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网民的网络文明素质。以专家教授讲座、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三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

作者:

王玉芬于明来 俞凤茹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