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德育方法选择和定位探析
2009-09-28林伟
林 伟
摘要: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基本原理,是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由什么来衡量呢?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内部的结构要素互动来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由对它发生反作用的生产关系的改变来推动的。
关键词:生产力 优越性 探讨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从是否涉及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基本原理,是否涉及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死攸关,是否涉及改革开放大局,是否涉及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密切相关,筛选再筛选,确定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点: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
一
对于大家心中存有许多疑惑的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我们首先学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因为马克思在这一光辉著作中,对历史生物主义原理作了最准确最彻底最具经典性的表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物质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到与旧有的生产关系绝对不能相溶,必然导致社会革命、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尚未完全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等等观点,都是在这篇著作中表述出来的。在阅读研究这一经典著作时,先研究生产力的概念。通过研究和讨论,我们认识到,生产力本身,从最客观的角度讲,它是由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两个要素组成的。从稍为微观的角度看,它应该包括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生产科学技术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就是明证。邓小平同志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而且是第一要素,所以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明显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是有客观根据的。社会实践表明,人类社会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气机的发明为代表)时,生产力发展所遵循的路径是:生产需要——生产经验总结——生产技术的突破——科学原理的发现。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到现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是:科学原理的发现——技术上的突破——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产业群的涌现,没有科学原理的发现,没有应用这种科学原理的技术上的突破,在生产中作为现实生产力运用,并形成产业群,根本无从谈起。邓小平同志正是根据这一客观现实,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通过这样的研究,产生了这样的内心体会:邓小平同志确确实实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在对生产力概念的研究中,还形成这样的认识:科学技术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但落实到客面的生产实践中,科学技术只有转化融合到劳动资料中去,只有与人的因素相结合被劳动者掌握,才成了在生产实践中起作用的直接生产力。有了这样的认识,大家对马克思的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科学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作为最强大的生产力的“革命阶级”由一批毫无科学技术武装的文盲所组成,它是决不能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的。
二
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有了这样的共识:生产力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因此又叫产能,产能经过生产的实践运作,就产出了物质产品。而物质产品就是供社会成员消费的生活资料。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办法,生产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资本家的利润欲。讨论研究到这里时,我们提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呢?
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先把邓小平同志的下列谈话让大家学习和研究:
①“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②“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③“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忽视了社会主义阶段要发展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九四九年取得全国政权后,解放了生产力,土地改革把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了。但是解放了生产力以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做得不好。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了阻碍。”
⑤“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了。”
三
在大家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这几处谈话之后认为,其一是邓小平同志有气魄,如实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是邓小平同志在寻找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他找到的原因是“太急”、“政策偏‘左”;毛泽东用的方法不对头,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谈话之后,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上下功夫。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内部的结构要素互动来促进的。生产力内部结构的要求,主要是科学技术、劳动资料、劳动者。科学技术是先行性、动力性要素,是第一位重要的东西。因此,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高度重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劳动者智能素质的提高。但十分遗憾的是,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场扩大化了的反右派运动,50多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分子。这是我国一次社会生产力的自我摧毁行为,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50多万。连带地又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和亲戚一大批人,对中国作为生产力最宝贵因素的人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由对它发生反作用的生产关系的改变来推动的。1954年提出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就是通过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行为。这三大改造,毛泽东原打算用18年时间完成的,结果在1-2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样,原来打算必须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取消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直接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广大农村在由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刚刚改成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不久,立即改革成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立足未稳,立即又改革变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出“娘胎”,1958年又改变成为所谓“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一大,是指经营范围大,有的是一个乡一个公社,有的是几个乡一个公社,个别地方甚至打算一个县搞成一个公社。在搞人民公社的地方取消了乡级人民政府,实行政治合一的组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践中,刮起了平调风——产品无偿调拔,共产风——不同地方的农副产品,公社范围内全民所有,人人共有共占共享。生产搞军事化,瞎指挥。农民和农村被搞得家无宁日,猪、鸡、羊、牛等牲畜渐渐减少以至消失,终于导致生产力大破坏之后的三年经济困难的到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真正起到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作用。由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开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农村的“公有制”,人民公社烟销云散,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了证实。在我国农村,只要审记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把注意力老是放在不停顿的变革生产关系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无可限量。当然,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农村的生产关系作适当微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作者:
林伟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