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雪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溯源

2009-09-28邹戈奔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残雪表现主义卡夫卡

摘要:残雪的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以异化的笔调,构造出了一个个荒诞不经的世界,荒诞、梦魇、变形、焦虑等是她的作品的基本特点。在思想和艺术手法上,残雪师法卡夫卡,与卡夫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卡夫卡的思想取向和艺术表达对残雪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残雪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卡夫卡 表现主义 先锋小说

说起残雪,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荒诞、变形、梦魇等词汇来。在我们看来,这些词汇就是残雪之所以称其为残雪的标签。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的领头羊和代表人物,残雪以《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作品而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一席之地。无论以什么标准来研究当代文学史,我们都无法绕开残雪这个标新立异的人物。正如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教程》中所提到的那样:“她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任务心理以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倾轧,在她的作品中纠缠在一起,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①

残雪自1985年首次发表小说开始,迄今已有四百多万字见诸各类杂志刊物。如此庞大的数据,对于一个以中短篇小说见长的作家来说,其规模是何等的磅礴宏大!我们不得不佩服残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敏感的心灵为当代文学奉上了一场富丽堂皇的文学盛宴。自残雪而后,先锋小说这个名词才逐渐风行,并成为当下文学的一个主导流派。师法残雪,自称先锋的作家数不胜数。只要上网聊天,我们就能听到有关先锋文学的词儿、事儿。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对于名人,对于新事件,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时,所作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追根溯源,弄清其来源,把握其趋势,然后进行总体概述,最后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残雪的研究,我们也会毫不例外的采用这个研究思想。

残雪,最初只是刚刚小学毕业的女工,她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等,历时10年,后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成为个体裁缝。我们可想而知,残雪的文学水平并不怎么高,甚至可以说还有点低。但是,中国当代小说史的转型在她的手里得以完成,可见她又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我们从她的小说里面不难读到,她小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或者心理变化,完全取材于她周围的现实生活。由此可知,她丰富的生活阅历确实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使她在写作时顺手捏来,不费吹灰之力,不像某些作家一样,为了写某个题材而去进行所谓的采风,以求积累材料,这一点是残雪的基本优势,是她得以创作出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一鸣惊人的基础。

残雪原有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她的知识积累相应的也不会高到哪里去,理所当然她的理论水平也不会比同时代的人高出多少。既然如此,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她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她的思想和艺术的源头在哪里?

先锋派的特点就是崇尚西方,残雪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其思想取向和艺术手法的师承自然也是以西方文学为主。陈思和就指出过,残雪的小说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很接近②,这是有根有据的事实。

西方现代荒诞派作家多如牛毛,名家也不在少数。不过,真正推究起来,笔者觉得,卡夫卡给残雪的影响最大。如果就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摸不着头脑的荒诞不经。荒诞不经是卡夫卡作品的基本特点。李明滨在他主编的《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中认为,大框架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正是卡夫卡的作品与纯粹荒诞作品的一个基本区别。③他以一种变异的笔调,写生活中的常规人物,而然,这些人物往往在这个变态的世界种显得很不正常,从而在一种变态的逼迫和摧残中走向最终的毁灭。这个说法有点像我们常说的逼良为娼,本来是正常的,也被周围的黑暗、混乱逼迫成为异类。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这一类文学的代表。小说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沉重的肉体和紧张的精神的双重压迫下,逐渐失去了人的本质,最终异化成了一只甲虫。这种荒诞的异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展示了命运的偶然性和不可抗拒性,从而狠狠鞭打了社会的不合理与荒谬性。卡夫卡的小说,往往从黑暗、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变化入手,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手法将人类异化,从而探讨社会的荒谬,阐释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悲剧性主题。揭示社会黑暗晃荡,感慨人生若梦,时刻经受着来自自己心灵的命运拷问,这是卡夫卡文学的标志。

卡夫卡的这些标志性特征,在残雪的小说中也颇有体现。阎真评价说:“荒诞是残雪给读者的最新印象,这种换单,贯穿了残雪的全部创作。”④,残雪的《历程》《新生活》《思想汇报》的人物,《弟弟》中的“我”与弟弟的生活世界,《归途》里的我与他等等,无一例外打上了荒诞不经的烙印,让人初看之下觉得荒诞不已,但是,仔细揣摩起来,却又觉得意味无穷,这些作品,深深反映了残雪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对人与人的关系的彻底辨析,对命运不堪的无力的反抗以及对改变生活环境的疲软的呼喊。在她的笔下,不是那些人原来就荒诞不经,而是因为荒诞的客观现实逼得那些人走向了荒诞不经的一面,或者因为拒绝走到荒诞的一面而走到了另一个荒诞的极端。就思想内容而言,残雪与卡夫卡是惊人的一致的,可以说,残雪在作品中对卡夫卡有着有意无意的学习、模仿,当然也有一定的发挥,但不论如何,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还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残雪对卡夫卡的学习与模仿不仅仅限于思想内容,在艺术手法与表现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知道,卡夫卡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是带有鲜明的目的性的,“他要求文学是有力量的,是足以引起人们心灵震撼的”⑤因此,卡夫卡采用了表现主义的写作观,以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冲击,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达到他的写作初衷。这种表现主义的写作观,也被残雪所继承,并纯熟地使用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下面以《山上的小屋》为例来加以说明。

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听见呼啸声。是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在山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父亲用一只眼迅速地盯了我一下,我感觉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

狼的嗥叫、母亲的笑容、父亲的眼神,在主人公心中都带有阴暗而怪异的色彩,她的周围的威胁让她时刻觉得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在文中,残雪以细腻的笔调,一层一层展示了这个世界上隐秘了而又无处不在的威胁,让人看了不由得心里一惊。命运的虚幻,意识的流空,迫切强烈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让读者感到有一股烧灼的感觉在流动,在激荡,让他觉得坐卧不安。这就是表现主义手法的所在。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残雪为何能将卡夫卡的思想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表现得如此透彻。我们知道,残雪并没有高深的文化功底,她的理论来源,均来自于她开始写作以后的学习。在残雪看来,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民族自恋情结,就无法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所以她认为内地文坛,很多作家到了四十来岁就开始退化,要么写不出作品,要么用赝品来敷衍、蒙骗读者。她进一步说,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描写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则是浅层次的文学。

总体来说,残雪的小说在继承卡夫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是很成功的,是很值得称道的,她总是以一种睿智的姿态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她的冷静的判断,细腻的思考,诚心的学习态度,都值得我们当代文学研究者去思考。不过,平心而论,残雪的作品主要还是处于模仿的阶段,她无法摆脱以卡夫卡为首的现代主义小说派的影响,她的作品也存在这迎合取媚西方人的口味的嫌疑。在中国,残雪是第一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残雪的所谓先锋也不过是百十年前的潮流而已。中国当代文学确实处于很低迷,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作品。因此,残雪的标新立异才显得珍贵。笔者个人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主要还是写作者本人所熟悉的,具有民族意识和历史文化载重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 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P156。

[3] 阎真,《迷宫里到底有什么》,《文艺争鸣》,2003年,P70

[4] 钱颖伟,《恐惧——卡夫卡的存在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P52。

[5] 残雪《山上的小屋》,选自《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

作者:

邹戈奔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残雪表现主义卡夫卡
雪中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品梅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浅析表现主义舞台的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试析希区柯克与表现主义
喜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