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互动交流区管理 促进网络课程建设
2009-09-28杨爱华
杨爱华
摘 要:网络课程以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互动交流是网络课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网络课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目前,各学校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很重视,但忽略了网络课程的使用及互动交流区的建设管理。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课程互动交流区的现状,对互动交流区的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课程 互动交流 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3-0044-03
一、引言
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互动交流、协作学习为特征,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育模式。网络课程具有资源丰富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个别性、交互性等特点。
网络课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课堂方式由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电脑屏幕前进行自我学习、协作学习。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了终身学习的需要,也切合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并且都已建成一大批优质网络课程,但网络课程的利用率并不高,因为学习者不在课堂学习,而是通过电脑屏幕进行长时间学习的时候,有两个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就出现了:一是当学习者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如何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二是长时间上网学习如何克服网上的孤独感?所以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课程互动交流区的现状,就加强互动交流区的管理提出建议,从而使网络课程得到更好的利用。
二、现状
本文以某普通本科院校的网络课程为调查样本。该校现有网络课程72门,通过这72门网络课程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况进行分析。
1.互动交流区的命名方式
由于该校没有使用统一的网络课程制作支撑平台,使得互动交流区的命名方式众多,包括:线上交流25门、师生交流15门、留言本7门、交流园地5门、课程答疑2门、在线留言1门、在线论坛1门、在线互动1门、学生问答1门、网上论坛1门、意见反馈1门、有问必答1门、网上答疑1门、问题讨论1门。其中线上交流和师生交流是采用较多的互动交流区的命名方式。
2.互动交流区的开通方式
网络课程互动交流区的开通方式目前有BBS论坛、QQ、信箱邮件、博客、WIKI等方式。该校72门网络课程互动交流区的开通方式和数量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网络课程都以BBS论坛方式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占总课程的62%多。从网络课程的性质来看,用BBS论坛方式进行同步的或者异步的互动交流也有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QQ和信箱方式更适合一对一的交流,博客和WIKI是比较新鲜的互动交流方式,目前该校的老师还未采用这些方式。还有9门课程未开通互动交流,使得这些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将降低,学生也将失去学习该网络课程的积极性,教师也无法掌握学生学习该门网络课程的探究过程、动态和效果。
3.互动交流区的帖子数量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20门课程互动交流区根本没有帖子,占总网络课程的近28%。这说明这20门课程可能就没有学生浏览,或者只是简单的看看,没进入真正的网上学习过程。有5帖以上的也只有12门课程,这说明网络课程目前在学生中的关注度明显不高。这与学校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相去甚远。
4.互动交流区的帖子内容
查看所有72门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区的共152个帖子可以发现真正有效的帖子比例不高。以“你好、祝贺、欢迎、测试”等为主题的共74帖,垃圾广告共10帖,和网络课程不相关的提问6帖,其他的13帖。真正与网络课程相关的帖子只有49个,只占总帖子的32%,这其中有网络课程教师回帖的只有36帖,并且集中在两门课程中,一门课程教师有21个回复,一门课程教师有12个回复。这说明网络课程的老师对自己的网络课程的关注度也较低。
三、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的的现状,可以得知,网络课程无论是使用率和师生、生生交流的情况都不尽如人意,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才能使网络课程更好地得到利用。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将教学中的教案再加上部分课堂教学视频发布到网页上,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就成了网络课程。这只不过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网络化而已,其实质和课堂教学一样,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网上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把课堂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而是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在合理的情境中进行有兴趣的、有引导的自我学习,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利用情趣、协作、会话、交流等多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设立各种网络学习协作小组、学习论坛,使学生在协作、探究中进行学习。这些都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去设计网络课程,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
目前网络课程大部分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并不是完全实现网络化教学,网络课程的运用只是正常教学活动的一种强化和补充。所以学生的作业、论文、疑问、讨论都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平台来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告诉并引导学生使用这个平台,合理地使用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区。
大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发言,也不太愿意再像中学生一样进行课堂小组的协作讨论,也有的学生是羞于当众发言,网络互动交流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使那些不愿意发言或者没机会发言的同学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和可能。当然网络互动交流毕竟只是实际交流的一种补充,人机对话也缺少一种情感因素,时间长久后,易产生孤独感,这就需要教师在互动交流时不时运用新的讨论主题激发在网络终端的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引导不爱在网上发帖的学生不要总在互动交流区内“潜水”。
2.统一网络课程制作支撑平台
互动交流在网络课程中是如此的重要,当学生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区命名统一且醒目。如果像上面的互动交流区的命名多达十几种,再加上网络课程的网页制作不专业,那么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时就容易“迷航”,不易找到互动交流区,从而失去对网络课程的兴趣。所以应该统一网络课程制作支撑平台,现在已有许多设计优良的网络课程制作支撑平台投入使用,如天空教室、Blackboard、方正奥思、清华教育在线、Moodle等。在统一的网络课程制作支撑平台上,教师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形成有个性的网络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基本统一的网络课程时,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和互动交流的空间,增加网络课程的学习兴趣。
3.开通多种互动交流方式
网络交流的方式日益增多,有同步交流也有异步交流,有一对一、一对多,也有多对多方式。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因为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可能比较活跃,他想和多人在线交流,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内向,他希望和教师或某一同学进行单独交流,这就需交流区有多种方式,如:BBS、QQ、邮件、博客。其中BBS是主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就某个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有共性的问题和精辟的回答可以设置为精华帖,便于后来的学习者进行参考。教师也可以很方便地控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BBS讨论区的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度等。
为了更好地模拟现实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互动交流区也可以引入QQ,进行多方的语音交流、视频交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运用,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投入使用,网络课程中也可以引入虚拟教室,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进入教室,坐到座位上,使学生进入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教室中各教室(小组)可以发布视频、音频、PPT、图片等到黑板上,小组内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真正的网上教学。
4.加强互动交流区管理和评价
从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各个高校都投入巨资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目前网络课程都是重在建设,但忽视了后期的管理和监督。对教师而言,网络课程建成就行,至于使用情况就不管了,造成了许多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区根本无帖子或者很少有帖子的情况,学生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和谁交流,严重影响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建立合理的互动交流区的评价体系,促进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个合理的互动交流区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浏览总次数,课程的浏览人数,教师参与交流的次数,课程升级的次数,交流区有效帖子的数量,“一对一”、“多对多”、“一对多”交流的情况,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等。每个学校根椐自己的实际情况,每个方面给出不同的分值,设置不同的权重,可以考虑特色加分,最后得出总分。从而按高分到低分对网络课程的维持费实行不同的标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教师关心网络课程,使投入巨资建设的网络课程能真正得到利用。
5.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从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教学结果体现为期中和期末的成绩,教学过程通常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主体通常为教师,学生是接受评价的客体。网络课程的评价不应该只是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中的探究学习过程和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所以网络课程的评价除了注重网上的测试试卷结果外,更应该有网上互动的评价,特别是将学生在互动交流区的过程及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参考。对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过程进行评价时最少应该考虑以下因素:进入网络课程的总时间,进入网络课程的次数,进入互动交流区的次数,在互动交流区发帖的次数,回帖的次数,成员的自我评价,学习协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协作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评价,组间的互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以上各种因素通过一定的权重和分值最终构成该学生学习本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
同时,注重运用合理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教师和协作小组的小组长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小组成员更多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引导和带动其他的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网络的乐趣。把好的想法、好的解题思路、好的学习过程置顶,开展评选每周一星、小组之星等激励活动,通过探究学习的过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更好地激励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活跃互动交流区的学习氛围。
6.不断丰富网络的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的设计不是简单地把教案做成网页进行网上发布就可以了。网络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合理的导航系统,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和查找相关的各种网络学习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的时候,引入充足的网络资源,同时要告诉学生在网络上如何进行本课程的相关资源搜索,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网络站点和网络资源主要在哪里,让学生可以很快地在网络上进行查找。同时不时在互动交流区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置顶更新提示,或者在网络课程的信息发布区进行提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兴趣和使用互动交流区的兴趣。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网络教学的资源库,该资源库中包括试题、案例、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各类各学科的素材,并统一格式。每个网络课程上传到服务器的时候也把这门课程所用到的相关素材自动上传到资源库,每个教师在制作网络课程时可以直接调用该资源库的资源,减少在网络课程中查找资源的时间,也提高了教师制作网络课程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通过互动交流区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促进互动交流区的管理和网络课程的使用。
四、总结
随着国家对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视,各学校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加大投入,网络课程会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符合教育发展的理念。网络课程内容建设只是第一步,合理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网络课程的根本,积极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才是网络课程不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更多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也才会使更多的人愿意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所以,有理由相信,网络课程互动交流区的建设也必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梁蕊,项国雄.高校精品课程支撑平台的模块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2):56-61.
[2]程晓旭.高校网络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8-119.
[3]郭向勇,傅国强,周玉芬.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课程学习评价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72-76.
[4]周立源.基于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