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2009-09-28张有录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年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

张有录

摘 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教育技术学专业更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专业,如何确定其培养目标是关乎广大毕业生未来前途的大事。本文在考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位置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并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教育技术学专业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3-0009-03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增加了很多,到目前为止,各类高校数量已经达到2200余所(本科高等学校742所、高职高专1109所、技师院校317所、分校118所)。[1]再加上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规模。在742所本科高等学校中,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有20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近1/3。[2]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有很多类型,也有很多分类方法。潘懋元教授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他将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些大学直属于教育部,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211”工程大学,“985”大学等),其目标是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的大学。第二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这类大学“门类繁多,历史或长或短,水平高低不一,既有数十年老校,又有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全国性、行业性高校,更多的是地方院校;少数保留单科性,多数改为多科性”。第三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多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以技能应用为根本,以“适销对路”为核心。第二类型大学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用型高等学校,其共同特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可培养专业研究生;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此外,还有以面向地方办学为主,某些专业可面向地区和全国等特点”。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属于第二类型的大学。而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所提供的“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认为,依据科研规模,我国大学可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四种类型。[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大学。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属于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是普遍性的,即从2000年开始专升本的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改为多科性大学(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格或者是办学力量较弱的几所学校合并而成,有的还合并了一些中专学校),这类学校无论是师资水平、实验设备条件、设施规模、还是本科办学的经验、文化积淀都十分薄弱。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助理宋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继承传统特色优势的同时,必须克服过去专科教育的惯性思维,研究本科教学规律。本科不是专科在时间上的简单延长,一流的专科合并也不一定能产生合格的本科。[2]要办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还需很多努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定位,如何在上有研究型大学,下有高职高专的夹缝里生存,一直是人们考察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准确定位,学校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立可行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创出品牌、办出特色。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定位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出路绝不能“复制”传统本科模式,不能向上攀比,而是要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大众化”、“全面性”、“技能型”“应用型”等领域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很显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抛不开这个特定的环境,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专业同样受到地域特点、经济基础、教育投入、社会认可度、毕业生自身素质、专业培养目标、就业观念等多方面影响。在这种局面下,就迫使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确立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走出一条“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发展路子。

二、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

1.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

教育信息化政策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既从宏观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又从微观上制约着具体教育活动的水平和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面貌)。教育信息化是应用教育技术,对教育过程、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教育技术是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紧紧瞄住国家和地方关于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方针和政策,以培养合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为目标。

2.依据学科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专业一般是指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学科是专业的基础。[4]因此,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

3.依据地方需求

高等院校必须为地方建设服务,特别是新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更是如此,离开了这一点,学校的发展就没有什么希望,专业建设也必将走入死胡同。掌握地方需求,满足地方需要,我们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很显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各自的实践领域,社会需要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思维、更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充分把握这样的机遇,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地方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上,既要毫无选择地占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也要在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大显身手。

三、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培养目标,各类院校的跨度很大,要求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以“精英教育”作为逻辑起点。不同于第一类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第二类院校)应该扬长避短,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不能与第一类院校相攀比,应定位于“实用技能”,价值取向则是“人才留得住”、“技能用得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压缩必修课课时,加大选修课课时。要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立在“实用技能”这个逻辑起点上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一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关于这一点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教育部2007年1、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5]同时,教育部还要求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6]这既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培养目标的确立

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993年之前,其技术特征是以模拟的幻灯投影技术、电视技术、有线电视技术、卫星电视技术为主流。在各级各类学校最显著的教学服务设施是校园或大或小的有线电视台,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师生播放教育节目、教学节目、校园新闻等。这个时期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为各级各类学校、电教馆、教育电视台等培养合格的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993年之后,我国将电化教育的名称改为教育技术,相应的专业也就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使用,学校最显著的教学服务设施是在原来校园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所改造的或大或小的视频点播系统、双向电视系统等。专业培养目标是围绕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描述的。一般描述为: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对现代教育媒体环境下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000年之后,在技术上,突出表现为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各级各类学校最显著的教学服务设施是或大或小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等;在政策上,自2001年开始,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适合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适合于各级各类电教馆、教育电视台、教育企业、中小学教育技术管理的教育技术人才。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巨增,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相近专业(如广告、宣传、传媒、音像出版、软件公司等)等。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非常窘迫,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了,这也是教育技术专家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窘迫局面的理想方案是实行分专业方向来确立培养目标。这样做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出口分流,减轻就业压力。

第二,分专业方向来培养学生,可有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2008年5月我们调查了一些中小学、教育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机构,得到的结论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特别是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专业技能过硬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过多的培训就能适应岗位要求;而那些听起来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知识面很广,面面俱到,样样不精的学生,在实践中很难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则不受欢迎。分专业方向来培养学生可以集中专业课程,加大课时,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深度和技能精度。

第四,分专业方向来培养学生,更有利于优秀学生、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

第五,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本专业比较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分专业方向来培养学生,可有效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方向,目前比较成熟的是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教育软件工程、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的确立如表1所示。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扩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定要切合实际的制定培养目标,在“应用型”、“技能型”上下工夫,以本地服务为基础,向周边扩展为补充,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筅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2]关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升本后从何入手打好根基[N].中国教育报,2008-3-1.

[3]《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EB/OL].http://www.eol.cn/20021113/3072109.shtm

[4]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2).

[5]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

[6]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浅析KAQ培养目标的物流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对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推动中职教育再发展
本科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现状研究1)
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