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思路

2009-09-28占海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主旨考点诗词

众所周知,中华是诗的国度。有标示着我国诗歌滥觞的总集《诗经》,有诗歌之父屈原,有把普通劳动人民内心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古诗十九首》,建安时代更是一代风骨,唐朝的李、杜代表着我国诗歌两种风格的高峰,“婉约”“豪放”的宋代词相继登上文学舞台——诗歌是如此深刻地镌刻在我们的心头,是如此多情地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因而,生活中不读诗,枉为我们华夏子孙;高考中不考诗,愧对我们先圣先贤。故,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于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做了以下陈述: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纵观2008学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卷,无一例外地都有诗歌鉴赏这一考点,赋分最高分是10分,最低分是5分,以8分为最多。那么,我们知道,读诗容易理解难,理解容易下笔难,下笔容易采分难。如何在考场中得到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分数,几乎成了高考学子的心病。笔者认为,高考诗歌鉴赏在选择诗词时,都是比较浅显的,理解也是浅层次的,对于作者情感的分析、主要观点的把握都不要求作很深入的论述,几乎都是让考生“简要分析”,只要稍稍点到,就能拿到分数,。因此,我们不必望而生畏,我们要学会去亲近她,才会发觉她并不是面若冰霜的冷美人,我们更应该去深入地了解她,才会发现她是如我们般有血有肉的古代诗人的或悲、或喜、或忧、或愤、或激昂、或低沉等等的情感的寄托。本人经常教学生诗歌鉴赏“三步曲”,在此不妨献丑了。

所谓“三步曲”即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三看”,第二步是“二抓”,第三步是“一深入”

“三看”,看诗词的题目、作者及有关注解。首先,诗词的题目是“眼睛”,对整首诗歌起着概括的作用,很好地理解题目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关键一步。如全国卷II中的诗题是《春日即事》,那么我们就知道写在春天,也许就是跟伤春、惜春等情绪有关的话题;还有如江苏卷的《登金陵凤凰台》,“金陵”是六朝古都,而“凤凰台”中“凤凰”象征着盛世,如今物是人非,那么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一首怀古讽今诗。其次,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大致情况。因为,我们知道,文学是一个时代风云的缩影和反映,据此我们能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是,对于陌生的作者我们该怎么办,如2008年全国各地的语文卷除江苏、天津等六卷是考生很熟悉的作者,而其它作者考生均非常陌生。这不要紧,大凡我们不熟悉的作者,命题者会或多或少给我们注释,2008年的全国考卷中这一考点很少没有注解,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地实行第三看。第三看就是考生在阅读诗歌前要把卷中提供给我们的注解仔细地阅读乃至进行联想,思考在这样一个时期,文人们会出现怎样一种心境,或者作者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下诗人会出现何种风格的创作。如2008年的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中注解说:“此诗为王寂(作者)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这一个注解为我们解读此诗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注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作者是贬谪的,那么在诗中就不外乎一下集中情感:或伤感、或豁达、或怀才不遇、或感叹时光流逝、或慨叹年华易老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考生拿到题目先不要急于去看文本,也不要先看哪个题目有多难,我们要以从容的心态,做好解读诗歌的“热身运动”,做到步步为营,稳打稳扎。

“二抓“即要抓诗歌的整体感受和诗眼(或能昭示诗词主旨的关键句)。诗歌由一个个意象构成没错,可是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连同作者的情感浑然一体的,切不可离开诗歌的整体感受谈什么意象的美或丑。比如有人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中意象是如何的伤感,其实,我们知道如果不是与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沉重的心境结合起来的话,所有的意象都不会染上让人慨然长叹的情愫,只有把黄花、大雁、细雨、梧桐等意象一一加注上李清照那颗因国难家愁而日渐“憔悴损”的破碎的心,诗歌的灵魂才呼之欲出了。再者,诗是语言的精华,在如此精妙的诗歌语言中,一定有几个词或几句诗是最能传达诗人内心情怀的。如2008年全国卷I《江涧作四首》(其三),在了解注解以及把握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能够抓住尾联中最能传达诗歌主旨的:“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两句,那么,我们在解答文中第二个题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时,也就轻而易举了。考生朋友们,我们切不可急躁,我们要潜心研读诗歌,把握诗歌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慧眼识“诗眼”,相信我们会找到诗歌中的各种各样的隐含着的信息,它们是我们准确解读诗歌的关键,这一点千万莫忽视。

“一深入”就是我们在解读诗歌时,不要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而要深入诗歌的骨髓里,了解要义。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往往难以拿到象样的分数。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作者看到眼前的“鸥鹭”而对旧地的留恋,应上升到反映中原父老向往南方的民族政权这一层面上来,答题的才不会“喧宾夺主”。

当然,教会学生各类诗歌题型的答题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觉得那是形式的,只有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后,才不会答非所问。诚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本人只是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占海英,教师,现居浙江临海。

猜你喜欢

主旨考点诗词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诗词之页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