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 挖掘潜能
2009-09-28何春梅
疏于写作,难于写作,苦于写作,是一些学生的通病。或曰无甚可写,或曰心有言而难成文。每次写作,或草草了事以敷师责,或剽窃他人文章以哗众取宠,文思并茂者更是如凤毛麟角。那学生心中的一池春水真是“波澜不惊”吗?通过这几年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心中非无物也,难在发掘也。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益,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命题应贴近学生
中学生的特点,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达,自然就很难写出好作文。如《难忘的一件事》、《暑假中的一件事》、《新学期的打算》等,这类作文题在小学阶段学生不知要写上多少遍,照抄旧作文本的不乏其人。如此这般怎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作文题的思考与设计。我以为命题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
其实在教完一篇课文时,从课文内容出发去让学生习作,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又能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一作文教材的作用。
例如在教《雷雨》一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其中侍萍这一人物太过善良。侍萍应该让周朴园赔更多的精神损失费这才是明智之举。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们有兴趣回去改写《雷雨》,塑造新时代新女性——侍萍。后来交上来的作文当中,有许多构思巧妙,意义深刻的作文,同时也训练了同学们的剧本写作。
在学完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这一演讲稿之后,我也要求学生们写同一题目的演讲稿,让学生们自己把自己的梦想写出来,并且特意安排两节班会课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学生们积极参加,稿子一次次地修改,演讲比赛气氛很好。
这样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就会加强题目对学生写作欲望的诱发力,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学生便有话可说,有情想抒,有理想议,从而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许多大脑中储藏的信息源源不断吐露出来,写出了自己心中真实所感,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几年来,我尝试着把作文训练变为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效果也好得多。
比如:在教学描写人物外貌的习作时,我采用了游戏竞赛法。
(一)揭题导入:
1.简略介绍:“写人的记叙文”。
2.板书课题:外貌描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
1.请同学说一说你同桌的外貌。
2.你是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外貌的。
3.师生共同归纳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长相、衣着、神态、姿态等)
(三)抓住不同人物外貌的特征。
1.看投影,了解观察不同年龄、职业、身份、性格、性别人物的外貌特征。
2.师生归纳,小结: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职业等也都不同。因此,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一定要把握人物的显著差异,以表现不同的人物。
(四)注意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
1.投影出示“高兴”、“疼痛”、“发怒”、“伤心”四幅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想一想,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外貌(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2.学生观察,同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自由发言。
3.小结: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因此,描写人物,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五)命题写话,当堂训练。
请写一段话,介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文章中不要出现姓名,写完后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猜猜你描写的是谁,如果能被大家猜出来,你的这篇文章就能得优,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像。
作文课上引进了竞争机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于写作文关键不是不知如何写,而是想不想写的问题,有了作文的兴趣,愿写,就找到了乐趣,有了写作的动力,自信心也即产生了,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写作的指导上,应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激起学生的乐趣与自信。
三.开阔学生的视野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之外,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欣赏一些著名影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了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学生听得非常投入。课后,学生不仅把学校图书馆里的这部小说借空,有几个还特地到书店里买来阅读,不少人主动写了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由此可见,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作文教学必须树立“大作文观”,强化课外积累,坚持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学生的心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他们更不是腹中空空的痴者。怎样吹皱那池美丽的春水,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引导。
何春梅,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