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2009-09-28张长莉
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应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注重设法寓情于中,敲响学生心灵深处的乐学之钟。
一.学前激情渲染——引“舌”初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创设情境,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说”的重要地位,从“听说读写”的几个训练内容看,只有学生会“说”,教师才能更准确掌握“听”的情况,也只有学生会“说”,才能实现“写”的目的。设法引导学生想“说”、会“说”是语文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精心设计课前激情导语,巧妙引“舌”初动,常是教师们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最适用、最见效的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体裁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例如,在讲授《理想的风筝》一文时,先运用实物风筝创设一种高而远、追求目标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理想和风筝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下从实物进行到了想象思考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在师生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合理引导,就达到了激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因此引“舌”初动。
二.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思想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哪些知识为“惑”,这样可能与学生的“惑”形成偏差,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从新课标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更主要的是点燃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发现者和探索者。
教育专家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或跃跃欲试的教学精彩画面。”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亮点,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有“惑”不解产生意识冲动。
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产生两个观点:(1)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2)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2),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从而引发学生探索,从中发现所惑,并预示死海的未来,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学后情境延续——“授”后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续,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延续。切实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课内的余“惑”在课外补偿中解决了,使学生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实现大语文、大阅读的课堂教学思想的价值取向。
总之,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在于寻找到作品本身情感潜在的含义,寻找到师生情感交流交融的立体交汇点;寻找到新情感、新体验及新的“惑”与“悟”。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的结果,也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张长莉,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