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省科技管理主体及其职能模式
2009-09-28刘奕
刘 奕
摘要通过对政府科技管理主体及其职能模式的分析,阐述科技发展在福建企业中的现状及重要性,论证了福建省科技管理主体及其职能应当采取的模式,并构建了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科研信息的登记、开发、公开、共享、管理部门,科技研究资源的配置部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门扶持部门、国企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部门等福建省科技管理的主体及其职能的类型。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研发 科技管理主体 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57-02
一、政府科技管理主体及其职能的模式
不同的政府科技管理模式,对科技活动及其经济生产联系的干预程度和制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些差异体现在政府对科技、经济资源的分析,对研究开发及技术市场化过程进行干预、控制与管理的行政系统结构之中。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高度集中型、多元分散型和集中协调型三种模式。
(一)高度集中型
高度集中型的发展科技产业的政府行为模式是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一元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的产物。其强调政府计划、组织严密和政策统一的集中控制。苏联、东欧、中国和印度曾是实行这种模式的代表,其中以苏联最为典型。在高度集中模式下,政府将科技活动管理、相关的生产活动管理和资源分析的最终权利集中在特定的权利部门,其他各部门只负责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或短期项目。
(二)多元分散型
多元分散型发展科技产业的政府行为模式是一种倾向于组织形式、资源分配和具体政策的多元分散模式。美国是实行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特点主要为:政府一般不设统管全国科技活动的部级结构,但建立有决策咨询机构。科技、产业政策由政府各部门分散制订,全国没有统一的科技发展、产业发展计划和规划,只有联邦政府通过不同手段和途径组织实施重大研究开发项目和战略。政府各部有严格的科技管理制度,订有长、中、短期科技计划,一般都把其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其优势是,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各部门可以形成独特的科技和产业化管理方式与政策特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集中协调型
集中协调型的政府行为模式是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其中法国、德国、日本比较典型。
法国集中管理科技产业的政府行为模式表现为,政府自60年代以来一直设有领导全国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该部门负责制订全国科技方针政策,确立研究和发展的领域和战略目标,编制大型研究与发展计划、审核预算和分配民用研究与发展经费,评价研究和推广研究成果,还介入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科技事务。但是,法国的多元分散型模式仍在发挥作用。其表现为:议会对科技政策的制订过程、科技预算的确定等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政府各部的科技组织管理仍然是自成系统,并都制订有各自领域内的具体科技政策和研究与发展计划。
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行为模式属于集中协调型模式,但和某些国家集中协调型模式相比独具特色。日本科技活动、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民间企业,但是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政府;日本政府和大学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相比力量薄弱,但是作用不容忽视,并且三方紧密结合,以官产学合作著称。
二、福建省科技发展现状及可行模式
(一)福建省科技发展的现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海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488万。福建应根据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强化政府对企业科技进步的服务与调控功能。但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尚未健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政府服务功能,对企业科技进步缺乏应有的考核办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理论的研究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规划与建设全国的科技进步体系,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制定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拓宽企业科技进步的投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科技进步能力,为企业在科技舞台上扮演主角创造适宜和良好的环境。
从福建的产业结构上看,高优农业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一大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深加工发展迅速;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成为福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工业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成为新兴的三大主导产业;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东南汽车、波音飞机维修公司、厦门金龙客车、厦门重工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五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以戴尔、冠捷、中华映管、实达、新大陆、榕基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组成了从福州到厦门的沿海IT产业集群。服装、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朝着促进产业升级、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旅游休闲、邮电通讯、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异军突起。
(二)福建科技管理主体可采取的管理模式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主要依靠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但这不能仅靠企业内部完成,还需要政府的科技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创造一个适宜企业开拓发展,依靠科技不断壮大的社会环境。科研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可能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而并无产生预期的结果,会极大挫伤企业实力,最终放缓甚至停滞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科技管理主体这个职责,帮助加快我省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我们在借鉴有效的政府科技管理模式时,不能照搬某种模式,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省情,因地制宜。应遵循的原则是:①全局性原则,是从全局出发进行科技产业战略指导和组织;②综合性原则,要运用各种方法促进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③协调性原则,要在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进行协调以求整体效应;④服务性原则,要加强决策咨询、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相关配套服务建设。
从科技产业发展阶段来说,我省处于在创新阶段和增长阶段的初期,政府行为模式宜以集中管理为主,多一点政府的组织和干预,以加速产业化进程,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应忽视市场调节。在增长阶段的中后期和成熟阶段,再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行为模式以协调管理为主。
三、福建省科技管理主体的类型及其职能
(一)福建省财政厅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
我省应积极为增加对企业的科研投入,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造条件。具体应完成以下职能:一是通过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形成政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管理中完善现有科技支出科目。二是调动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用政府计划引导、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资金分配、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科技资产管理制度。对政府投资形成的科技资产,实行严格的责任管理制度。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二)福建省科研信息的登记、开发、公开、共享、管理部门
建立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把高校、研究机构、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设施整合在一起,打造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信息咨询中心,对全社会经过资质认证的科技研究工作人员开放。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建立共享的科技创新人才库。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
(三)福建省科技研究资源的配置部门
科技研究资源只有通过合理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政府在科技研究中投入的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关系社会公共利益,这些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至关重要。从理论上说,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应该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但在这里“公平”的含义也表现为“效率”,即对有巨大创新潜力的课题一视同仁。
福建省科技管理部门可以在职能上进一步改进:建立重点研究机构为主体,一般研究团队为辅助,个体研究者为补充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最需要的行业,优先资助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研究项目,对于企业已经投入前期启动经费的并经专家评估证明有开发前景的研究项目应给予重点资助。
(四)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门扶持部门
我省于2001年4月13日印发实施了《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发挥了创新基金作为政府基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施行。所有这些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存在以下问题:企业融资难;企业整体素质低,高新技术获取难;缺乏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信息集散难。对此,科技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模式解决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运作的困难:1.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小企业银行”。“小企业银行”受政府的扶持与资助,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强化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3.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中小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建立企业间的创新服务联盟,加强过企业整合经营,以借助联盟各方的技术、品牌等优势,建立广泛的技术与品牌联盟体,可在联盟内实现垂直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达到联盟内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与共享,优化生产要素,最终实现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分享市场利益,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集群化比较优势。4.提高人力资本比较优势。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服务机构在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筹资融资、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用担保、国际合作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五)福建省国企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部门
福建省科技管理部门应采取以下几种模式发展福建省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2.积极探索融资新途径,解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问题。3.注重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4.加大市场保护和促进企业技术开发力度。
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完善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涉及面十分广泛而复杂,影响力非常巨大,因此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主体来带动福建省企业的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消除各种障碍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科技管理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推动力,这是福建省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构想,是否可行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注释:
杜刚.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模式探讨.时代经贸.2008(10).
张凤武.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5).
福建年鉴.
傅云.加大科技投入建设和谐福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郑小玲.福建科技投入机制的问题分析.科技和产业.2007(10).
周世举.关于福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战略思考.福建论坛.2005(5).
陈华钦.福建省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引进与咨询.2004(6)
伍长南,严正.提高福建省民营企业自身竞争力问题研究.福建论坛.2004(1).
林同富,陈雅兰.福建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引进与咨询.2002(1).
参考文献:
[1]民进福建省委课题组.加大国企技术创新力度增强福建经济发展后劲.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7).
[2] 郭启刚.试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的内容.焦作大学学报.2007(10).
[3]周世举.关于福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战略思考.福建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