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

2009-09-28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4期
关键词:价值论要素价值

刘 晨

摘要众所周知,价值理论一直是各个经济学家建立自己理论的基础。本文指出,通过价值理论,经济学家们各有侧重的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价值 价值理论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85-01

传统的价值理论的观点有很多,为了更好将其区别分类,我以劳动价值论为坐标,把价值理论的发展分成了几个阶段:

使用价值价值论。货币价值论也可以被称为交换价值价值论,它最初是由西欧重商主义者提出的。这时期,由于商业资本的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实际采用了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于是,西方逐渐形成一种重商主义的货币价值论。其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价值,所以货币等于价值。但是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所以把货币看作是唯一的价值,只是因为它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可以和所有其他商品相交换。如果离开了交换关系,它可以与一切其他物品相交换的神奇性就会消失。只有在它能代表其他物品对人的价值时,它才成为财富的象征。离开了商品交换关系,离开了货币作为商品对人的有用性,离开了货币可以换到的那些对人有用的物品,货币就什么也不是。将价值等同于货币,实际上就是将价值等同于没有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但是,如果人们不重视使用价值的生产,交换价值将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整个社会财富价值的增加也就会失去基础。还有就是使用价值价值论,这种价值理论早在斯洛芬那里就地提了出来,在重农经济学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这种理论纠正了重商主义理论把价值归结为贵金属(交换价值)的片面性,却又带有把价值归结为自然物质的片面性。其后就是边际学派的效用价值论,这种价值论从本质上讲也是属于使用价值价值论的范畴,他们把稀缺性引入了价值理论中,以稀缺性来决定主观的使用价值,以这种主观的使用价值来说明财富价值。这种理论的研究以消费领域为切入点,但是却将使用价值等同于价值,颠倒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其次就是劳动价值论阶段,威廉·配第第一次正式的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揭开了价值创造的本质,而后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继续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说:“价值一次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做交换价值。”这里他清楚的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念提了出来。而“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随后,大卫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关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同时他更加坚定地指出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才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在这个阶段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对价值理论的研究的出发点多半是因为要研究出现交换现象的基础,为什么各种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而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斯密才提出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价值理论是各位经济学家们阐述自己观点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在这个基石上,他们构建了一个经济学王国。有趣的是当价值理论与交换相结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清楚地认识到交换的基础在于等量的劳动的存在。当从其他方面对价值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得出观点却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说,斯密,李嘉图等人研究价值理论的出发点还是在实证经济领域里的话,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出发点就已经落在了规范经济里面了,马克思鲜明地提出了价值是由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抽象劳动所决定的,进而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马克思认为,现在社会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而“骄枉必须过正”,只有将现有社会的结构全部打碎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为了更好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将价值理论作为了自己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因此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更加的全面,更加抽象,更体现了价值的本质。

在劳动价值论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现代,出现了生产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等。所谓生产要素价值论,其思路是这样的:价值是个人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即效用,而效用的创造不仅要有劳动,还要有资本和土地。它们都创造价值,从而创造收入,生产要素价值理论证明的是之所以生产要素也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因为他们也在创造价值。生产要素价值论者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价值的产生过程,在产生过程中研究价值的形成,在研究中他们将劳动与其他的要素等价,因此得出了价值的创造有多种生产要素的结论,既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在生产价值,那么它们都应该得到分配。而供求价值论吸收了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使用价值价值论的某些因素,把价值等同于供求决定的价格,承认有价格存在,而不承认有不同于价格的价值存在。他们认为,就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的生产来说,成本是供给后面的原动力,而效用是需求后面的原动力,二者通过供求的波动,共同决定了财富的价格即交换价值。很明显,这只是一种表象。当然,在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的创造只是一个并不太重要的部分,他们更关注的是,交换价值的在市场上是怎么样决定的。

任何人的思想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现今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我应该坚持劳动价值论,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最本质的来源,坚持“一元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可以参与分配,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使用是有成本的,这不仅包括其会计成本,还应该包括其经济成本。也可以认为生产要素获得的报酬就是其价格,只是在会计核算上,会计成本是小于其经济成本的。价值的创造是需要将生产要素与劳动相结合的,没有劳动,没有生产要素,就没有价值的创造。分配的最根本的根据是价值创造的依据,但是分配的结果是要受到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则正是我们创造价值所离不开的外部因素。

参考文献:

[1]余陶生.关于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的质疑.经济评论.2005(2).

[2]潘志强,陈银娥.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经济评论.2006(1).

[3]黄新生.价值理论观点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6(3).

[4]裴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他四种价值理论.云南社会科学.2005(1).

[5]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

[7]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李向荣,李子猷.政治经济学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价值论要素价值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也谈做人的要素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