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大肠癌
2009-09-27周芳
周 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国际水平(国际水平为2%),直逼5%,已占常见肿瘤的第四位,仅次于肺癌、胃癌、肝癌,已经是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风险因素的癌症。”著名微创专家吉林省前卫医院院长陈德兴教授呼吁人们关注生活方式,关注高危因素,关注早期筛查和积极治疗。
陈院长介绍,大肠癌是发生在大肠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生在直肠部分的叫直肠癌,这也是大肠最容易发生恶性肿瘤的部位,占大肠肿瘤的50%左右;发生在结肠也就是门字形那一段,叫结肠癌,其中的乙结肠和升结肠也是好发肿瘤的地方,占大肠肿瘤的40%左右。资料统计显示,早期大肠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最高的报告是97%,而晚期大肠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不超过10%,可以看出大肠癌发现越早,对治疗就越有好处,治愈的希望也就越大,早发现大肠癌常注意这些情况:①便血:尤其是粘液血便或大便表面带血;②大便习惯改变:指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出现,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③大便形态改变:指大便变细或成形大便一侧有沟;④腹部不适或腹痛;⑤腹部出现肿块;⑥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乏力等慢性消耗性症状;⑦有逐渐发展的肠梗阻症状,即腹痛、呕吐、腹胀、大便不通且不排气(俗称不放屁或不出虚恭)。发生于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右半的癌易有腹部肿块,腹痛发生率高些,易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由于上述部位的癌肿出血肉眼较难发现,医生通过化验才能发现。发生于横结肠的左半、降结肠、乙状结肠的癌,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及肠梗阻较多见。发生于肛管、直肠的癌易伴肛门疼痛、便血及排便不尽感,粘液血便较多见。另外,某些大肠癌可能有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生称这组症状为“类癌综合征”,这是由于血液中某些激素样物质增加或排除受阻所致。发现有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最好找肿瘤专科医生检查,不应仅满足于肠炎、痢疾等诊断。
指检法是诊断大肠癌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简易方法。直肠癌位于肛门缘上8-10厘米者占70%-80%,直肠指检时多能触及;肠镜检查适用于肿瘤部位较高,指诊不能触及和指诊触及而术前无病理诊断者,应采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钡或气钡双重灌肠造影是结肠癌不可缺少的临床检查,其目的是观察大肠形态的全貌,有无多发性息肉和多发癌瘤;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对检测诊断大肠癌无特异性,但对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复发,特别是肝转移者具有一定帮助;CT或MRI检查主要适用于了解肿瘤对肠管浸润的程度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
陈院长介绍说,大肠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加化疗。传统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肠道功能恢复慢,即使实施了标准的大肠癌根治术及术后正规化疗和放疗,仍有10%~20%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局部淋巴结受累或侵犯邻近器官时,局部复发的可能性更高。复发的患者约有75%不能再手术切除或不能完全手术切除,不过应用微创技术可以克服这些不足。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其治疗结果等于传统的手术方法,但对患者机体的创伤则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方法。
陈院长提醒市民,避免患大肠癌应重在预防,首先,要提倡良好的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进含有纤维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粗纤维的食品。其次,防治血吸虫病。第三,防治大肠癌的癌前期病变。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须及早切除病灶。积极治疗慢性结肠炎。第四,有结肠癌、直肠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结肠癌、直肠癌发病趋势的人可口服钙剂,可使癌症发病率下降。另外,饮食是导致大肠癌高发的重要原因,研究也表明,多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饮食,少吃纤维素多的水果和蔬菜的人,可增加患大肠癌的危险。在日常饮食中,应多吃些粗纤维蔬菜、五谷杂粮和新鲜水果,如大豆、玉米、芹菜、香菜、葡萄、苹果等,多吃些低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少吃熏烤、油炸食品。同时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适量服用维生素和钙类药物,对防止结肠癌也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