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模式还不成熟

2009-09-25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6期
关键词:北京国家经济

英国《经济学人》

中国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实现它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但中国商界领袖、政治家和学者当中依然洋溢着一种必胜的信念。在世界很多人眼中,经济危机暴露了美式资本主义灾难性的缺点。中国官员多年来忍受来访西方官员关于如何改革经济的说教,但如今很多国家指望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而不是美国的空话)拯救它们走出泥潭。

经济衰退也为一种似乎要替代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打开大门。因此,人们向“华盛顿共识”道别,向“北京模式”或者“中国模式”打招呼。经济增长的未来似乎在于操控资本主义杠杆的、更加强有力的国家之手,而不是对市场的信任。

连美国政府也重新划定国家与经济之间的界限,以苏联的方式为病怏怏的银行及汽车制造商提供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模式似乎是美国意识形态霸权天然的抗衡力。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21世纪属于中国,那么这个国家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显然证明了它的成功)就对了。

目前尚不清楚北京模式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这个理念是美国智库理论家的发明,也是得意洋洋的中国学者的豪言。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任何国家认真看待它而不是只把它当作一种言辞。但它的推动者说,要给它时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人们对某种中国模式的关注只会有增无减。今年5月,《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和《远东经济评论》及其他媒体明确提到这样一个模式。5月初,一群中国学者抵达津巴布韦参加一个把这种模式奉为圭臬的研讨论。

复旦大学张伟伟教授认为,中国有学习西方的能力,但西方却没有这种学习的能力,“我们需要新思维,中国可以谦恭地提供一些智慧。”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人民日报》5月12日的在线评论中表示,中国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在政府角色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中国对金融危机的回应与其他国家的没有很大差别,但它的效力好得多。郑永年预言,随着全球金融系统的重构,中国将在新秩序的建立中发挥突出作用。

这种模式的诱惑力显而易见: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非常出色。但是,盯着这种模式的国家没有几个拥有中国那样庞大、廉价的劳动力供应,以及吸引外资的国内市场。有记录表明,在很多国家,当国家不断插手商业,会导致严重的效率低下。

诚然,当大多数的杠杆掌握在政府之手,处理经济低迷会较为容易。然而,这样的力量有时候会造成自身的问题。

例如,在政治家指示银行(大部分是国家控制的)大量发放资本后,2009年第一季度的贷款差不多相当于原计划的全年贷款。当局之后不得不匆忙关掉资金的水龙头,并祈求不良贷款不要猛增。那时上海股市已经飙升35%,这个有力的证据表明很多钱被投入股市,而不是进行更加直接的投资。

对中国经济模式,一种更加普遍的批评看法是,它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出口和高储蓄率的结合之上,就像是缺少储蓄、乐于吸纳外国商品的美国的镜像。要不是因为美国模式,中国模式還能够存在吗?

然而,这种模式面临的更大的问题很可能来自中国本身:除了一些泛泛的说法,关于北京模式的组成没有什么内部共识。它想引人关注。这种想法恰恰散发出它自诩取而代之的20世纪意识形态的味道:当两个超级大国冲突,就会出现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在多极混乱之时,这种摩尼教的观点令人安慰,但无法描述这个世界。

猜你喜欢

北京国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北京的河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国家“租”出去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