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讲究实用性 日本主打“传统”牌

2009-09-25

环球时报 2009-09-25
关键词:酒器酒瓶酒杯

本报驻日本、法国特约记者 岳 光 姚 蒙 本报特约记者 杨清山

酒具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道,“玉碗斟来琥珀光”,可见古代人对酒具的运用十分看重。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对饮酒的要求却粗糙了很多,似乎只剩下酒瓶和酒杯了。而洋酒进入中国,灌输的重点往往是“怎么喝”,强调不同酒具的功能和感染力。很显然,酒具已经成为一种跨国交流和营销的工具,这一点很值得中国酒经营者借鉴。

法国:选错酒具好比让美女穿上破衣服

法国人讲究喝葡萄酒,没钱的人也会注意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杯,有钱人更讲究每种杯的质量和造型。法国酒具可分两种:一种和酒的生产有关,如酿酒桶、酒瓶等。法国人根据葡萄品质、收成年份等种种因素来选择不同的木桶。特罗塞的橡木桶有强烈木香,适合酒味冲的陈酿;而利穆赞的橡木桶则膨松多孔,适合酿造一些口感淡的酒类。波尔多马尔古酒庄的负责人马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给酒用错了木桶,好比让美女穿上破衣服,糟蹋了。”

和酿酒桶相比,玻璃酒瓶出现的年代要晚很多。法国葡萄酒酒瓶的颜色讲究因酒而异:红酒的酒瓶颜色深,有利于酒的保存。白葡萄酒的酒瓶颜色较浅,香槟酒、烈酒的酒瓶颜色则更为透明,这样容易分辨酒的色差。另外香槟酒瓶比葡萄酒瓶要粗,烈酒的酒瓶大多成矮胖状。一些白兰地酒瓶还使用水晶做原料,让人有种“买椟还珠”的冲动。除瓶身外,酒瓶的软木塞也很有讲究。它不仅仅是酒瓶的封口,还是酒和外界环境交流的媒介。软木塞上印有酒庄的名称、酒的名称等,本身就很有审美价值,现在也成为人们收藏的一个选择。

法国酒瓶花样多,酒杯也跟着分出派别。对于法国人来说,看到桌上摆什么杯就知道会上什么酒,这已是一种文化习惯。一套法国名牌酒杯价格不菲,如巴卡拉水晶酒杯常卖到几千欧元。总的来说,法国酒具具有很强的功能型。酒具的生产也形成了专业产业链。正如法国食品协会驻华负责人唐勇对记者所讲,酒具业已成为法国酒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日本:高级酒具讲究“三名”

在日本吃料理时会发现,餐馆里的日本酒一般不按瓶卖,而是按“盅”卖。日语里管“盅”叫“合”,一合相当于二两。一个小酒盅配一个约3钱的小酒杯,看上去赏心悦目又不喧宾夺主。日本人常用的酒盅(壶)造型简朴大方,明显受到唐宋理念影响,小口、细颈、椭圆肚。仿宋的白釉瓷器则是白中透灰、轻淡高雅、线条明快。对日本人来说,举家外出或朋友小聚,气氛最重要。特色酒具能体现主人待客的真诚,有和谐气氛的作用。

相比之下,日本的高级酒具则讲究“三名”。一是“名地”,要求酒器出自历史悠久的著名产地;二是“名品”,即必须是尽人皆知的品牌;三是“名人”,要出自世代相传的知名工匠之手。漆器和陶瓷器是日本高档酒具中的传统商品,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现在全日本有150余处陶瓷器生产地,其中被认定的国家级生产地有30余处。比如有1300年历史的京都“清水烧”,吸收了景德镇的上釉技术,生产的以白底蓝花为标志的酒具在日本有极高的市场信誉。

日本酒具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环球时报》记者走访过产量占全日本一半的歧阜县,那里出产的“美浓烧”是知名品牌,多为个人小作坊式生产,规模不大,自然成本就比较高。管理这一产业的当地官员告诉记者:“现在从国外进口的瓷器降到100日元,价格是日本产品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是1%。我们的危机感很大。”目前日本已将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酒具制作工艺认定为“国家文化财产”,由政府出资培养这一传统产业的继承人。

中国:酒桌上缺少文化味

中国的本土酒类主要是黄酒和白酒。就目前看,中国酒在全球的推广还有一定难度。撇开酒的性质不谈,单从酒具延伸出“怎么喝”这一点上,我们的功夫下得就很不够。中国古代酒具经历过多个朝代,从青铜到瓷器可以分成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社会发展到今天,却好像只留下酒瓶和酒杯了。

究其原因,大概和现代人重内容不重形式有关。但还有两个因素不可忽略:一是消费习惯缺乏引导,多年来形成不良的饮酒习惯,酒桌上的品味不高。“宁可胃上喝个洞,感情不留一条缝”的风气使喝酒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还有那些格调不高的劝酒令,反映出社会的浮躁。此外,酒商在酒类推销中应该加强酒具的文化功能宣传,将其商业价值与审美、健康的饮食文化联系起来。其实国外酒商就聪明在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于是便形成了所谓文化。而中国人则把过去的传统仪式、礼节过于简化,丢掉了一些不该丢掉的东西。如今的中国如何找回失落的饮酒文化,的确值得反思。▲

猜你喜欢

酒器酒瓶酒杯
老伴是个酒瓶迷
不恋美酒恋酒樽酒瓶收藏也醉人
把酒杯端起来
查酒驾
与亿昌博物馆的零距离接触
喝酒要用对酒杯
虚惊一场
B4RM4N智能调酒器
快速醒酒器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