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加强语言的品味
2009-09-25黄兴
黄 兴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教学生怎样去鉴赏文学作品。而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就要遵循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三个层面:语言→形象→意蕴。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应当从它的表层语言入手,先感受作品的形象,再展开联想,逐步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可以说,没有语言的品味,文学作品的教学就不是语文教学课。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仍然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是,大多偏重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发掘、分析,讨论、认识,接受、生发。诸如学了《一件小事》,就得让学生具有同情弱小的品质;学了《背影》就得有敬父之德;学了《海燕》就得革命,如此等等。不仅严重的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无法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其二是,把文学作品当作一般的语言知识课来教。即无视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性,而进行一般语言知识学习”。(曹殿成《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品玩语言艺术》)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从中欣赏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即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品味文学语言要着眼于语言的艺术性。基于这一点,指导学生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推敲字词。文学语言是有很强的表现力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很注意锤炼字词,只有认真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妙处。一些用得好的字词,看似作家不经意的一笔,实际上可能是作家已经“捻断了几根须”才确定下来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借一个女子香菱之口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的字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非常形象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有两次写到孔乙己付酒钱: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②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次是“排出”,一次是“摸出”,两者作用不同,不能互换。前者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这个动作是孔乙己在被人们嘲笑的环境里做出,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态,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有人说“排”表现了孔乙己“穷酸”的本相,有人说“排”流露出孔乙己对九文大钱的恋恋不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我认同另一种说法:“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活画了孔乙己拮据穷酸的本相。后者的“摸”字写出孔乙己付酒钱的吃力,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在穷途末路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神气。诗歌要比其他文学作品更能体现文学语言的特点,在诗歌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对字词的推敲,否则,很难理解诗歌的情思。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的“溅”字和“惊”字,只有反复咀嚼,才能理解诗人内心那伤时恨别的痛楚。
推敲字词的做法,其实可以参考香菱赏析《塞上》一诗的做法:先看字词本来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该句中的作用,尝试找个字词来替换,看看有没有比它更好的。即“词语的品味、理解、鉴赏的方法与层次:本义→一般意思→课文中意义→用法及其效果→换一个词语如何?”(曹殿成《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品玩语言艺术》)这是很好的做法。
第二.赏析修辞。“修辞是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调整,修辞的目的就是追求语言形式的最佳选择,求的最佳的表达效果。”(张维耿《汉语修辞学》学习提要)文学作品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具有感人的力量,通常会积极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品味修辞,最主要的是要看它的表达效果如何,这可以用作一个比较办法:用运用了修辞的表达和假如不用修辞的表达进行比较,看看那一个的效果更好。如鲁迅的《故乡》:“……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外貌特征,通过这个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放肆的性格。如果去掉“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比喻,也写出了杨二嫂的外貌特征,但远比不上原句那样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修辞,欣赏最佳的表达,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第三.填补作品语言的空白。本来,空白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中通常运用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有时也采用了这种创作技法。因此,我们在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作者留下的语言空白。如:杜甫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妇啼的苦,在下面的叙述中可以直接看到,吏呼什么,作者却省略了,留下了语言的空白,但空白的内容,通过老妇的言语可以推断出来:由老妇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可以想象出官吏那“你家的男人呢”的怒问;由“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以想象出官吏在追问“难道你家就没有别的人吗?”老妇在官吏的逼迫下,曾“请从吏夜归”。但她到底有没有被抓走,作品没有明确交代,但只要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中可想象出老妇已经被抓走了——官吏征兵连老妇也不放过。这样,作品的主旨就表达出来了。通过想象和联想,填补作品的语言空白,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景,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思想,还能欣赏作品的艺术的美。
第四.留意句式结构。在不同的作品中,为了使作品行文富有文采,作者会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的使用各种句式,例如: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散句和骈句等。教学这些文学作品,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读那些靓丽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语句,使之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例如:冰心的《谈生命》中有这样一段话“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河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生命中,我们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行文中灵活地运用长句与短句,使语句既语意连贯,气势磅礴,又生动明快,富有节奏感。各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有的是强调的对象不同,有的是语气的程度不同,有的是表现语言的节奏。因此,留意句式结构,品味表达效果,也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
除了上述四个角度以外,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还可以从语言的风格等角度来进行。不过,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品味,其目的都是要注意它的表达效果,从而准确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黄兴,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