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如何利用文化背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9-09-24梁晓蕾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背景英语教学

摘要:当今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要改变单纯的“为语言而学语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本文联系教学实践,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内容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正确运用英语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但在以往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会出现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指出: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可见,英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英语

语言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加,英语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世界语言。与此同时,社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技校要培养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很多岗位对英语交际能力都有要求。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就业状况以及行业服务质量。但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想在日常生活中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使用语言的思维习惯。

了解英语异域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里面就包含一定的背景知识。日常英语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尽管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但仍然无法完全读懂和理解文章。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时不能激活已有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质量就越高。

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校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要充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西方文化背景带有神秘的异国色彩,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益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思想理念,领略到风格不同的异域文化风情,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内容

在英语的学实践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且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紧密联系和对比。结合这些原则,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告别、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和社交礼仪等。

第二,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第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及当代社会概况。

第四,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性的学科。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一些基本常识。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吸收并运用新的语言文化进行交际。

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英语语言中使用最频繁的分子,也是文化负载最大的部分。英语词汇在人们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对语言问题缺乏了解,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流时会出现词汇使用不当,甚至会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所以,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会向学生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比较。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但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情)。如果在商业英语中出现“in the red”,别以为是赢利,相反,是亏损、负债。又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会碰到这样的句子:You are a lucky dog. 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是:你是一条幸运狗。这句话在汉语看来显然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狗”在中国人眼中是表示贬义的。但在英语里面,“狗”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使用它表示褒义。与此同时,笔者还补充了其他的一些短语,让学生体会其含义。“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英语的搭配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上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不是“red tea”,而是“black tea”;汉语中的“浓咖啡”在英语中则是“black coffee”,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则是“strong tea”。因为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意义不同,所以词汇教学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词语。

结合课文对话,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在课文对话教学中,笔者将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授广东省技工学校教材《基础英语》Unit1《Greetings》(问候)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有关问候的日常对话的差异。在英美国家,和初次认识或不太熟悉的人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西方人认为这些问题属于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在中国,这些都属正常的问候。例如,在中国,人们好久不见时有时会说:“You look fatter!(你胖了!)”这句话在中国的意思是“你看上去健康了!”但对英美女士来说就太可怕了。这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胖”的不同理解的缘故。又如,笔者在讲授Unit14《Telephone Call》(打电话)时,对比中西方打电话模式的差别。英美国家是电话铃响后,接电话者自报姓名,然后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在我国是电话铃响后,接电话者直接问对方找谁。常用语是:“This is ……speaking.”而不是Im……”;问对方是谁时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speaking ?”通过对比,印象深刻并能提高其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国人交谈的禁忌,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设计情境对话,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让学生对话后,给学生派定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例如,笔者在讲完Unit9 《Asking the Way and Giving Directions》(问路与指路)后,在课堂上设计如下情景:把教室设置为城市一角,有“street,bank,post office,park”等,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美国游客和警察,警察在街道上遇到美国游客,他想到银行,但不知怎么走,警察要为他指路。警察与美国游客进行情景对话。类似的情景对话还有看病和购物等。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遵循英语的交际礼仪,注意使用礼貌用语。通过这样的情景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英语情境中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的关键之一是要先弄懂篇章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地获取阅读材料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包括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英语教材内容广泛,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在讲解阅读材料之前,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笔者在讲授Unit13《Food》(食物)时,向学生介绍西方的饮食习俗:在中国传统的宴客习俗中,常以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但西方人在相同情景中,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会递上食品或饮品。中国式的“劝食”、“劝酒”在他们眼里几乎就是强迫进食。又如,笔者在讲授Unit8《Time and Date》练习册的阅读材料《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的时候,先向学生讲述感恩节的来源,然后比较中西方的节日: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 New Years Day )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Festival(龙舟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 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则显得不懂礼节。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否则会被认为不重视别人的东西。所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及其与本国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体会语法的文化差异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它提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各有不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易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这在翻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要表达:“他是我姐姐的一个朋友”,容易受汉语的影响,说成:“He's my sister's a friend.”。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y sister 's”,却并不理解为什么my sister后还要加“'s”,因为学生认为“of”结构已经表示了所有关系。究其原因,这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然后,笔者再对“He's a friend of my sister 's.”作进一步的分析: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姐姐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单纯地讲解语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法现象,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课外活动多途径获取文化知识想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文化涉猎。在课外,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文化知识。如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播放英美原版的电影和录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怎样的娱乐活动,说话的表情、手势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沙龙、圣诞晚会等活动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创设体现语言文化的环境,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积累,进一步促进英美文化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了文化障碍,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学好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林立.英语新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胡开杰.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梁晓蕾(1975—),女,广东肇庆人,肇庆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背景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