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09-09-24甘昭良方向阳
甘昭良 方向阳
摘要:在分析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提出了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开展“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关键词:残疾人;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工作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残疾人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西方,从学校到工作被认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笔者拟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解决残疾人的职业教育问题。
从学校到工作:职业教育的核心
“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STW)是一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盛行于90年代欧美的带有全球性的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从学校到工作”又称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从学校到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实现途径,至今它对欧美、日本及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这次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竞争激烈,青年人难以适应变化迅速的环境,就业压力加大等。各国为了促进青年顺利就业,于是纷纷开始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有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美国政府在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 to Work Opportunity Act,简称STWOA),并提供超过15亿美元的拨款来推动“从学校到工作”这项职业教育运动。“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思想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即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有效过渡,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这种思想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到底是经济发展还是人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争论。通过研究,大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它是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合点和实现途径。实践已经证明,“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促进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是有效的。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STW(从学校到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从培训市场来看,它指由学校到职业培训之间的过渡,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一阶段;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它指由职业培训到工作之间的过渡,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二阶段;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指一个人一生中从普通教育结束到有报酬的就业开始这一段;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指专门的培训体系、机构与课程,它们为青年普通教育结束后的就业或升学做准备;另外,也指一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包括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从相关资料来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STW思想,如李会民从《Vocational Education》“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 Western Europe ”(作者:Ron Tohnson)翻译过来的《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育》,算是比较早的引入STW(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概念的文章,后来有不少学者开始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思想来研究和探讨我国的职业教育,现在它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主要课题。
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教育(又称为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残疾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残疾儿童常常被安置在特殊的隔离环境中接受教育,即被安置在特殊学校里。由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排斥甚至是拒绝,使得残疾儿童的教育难以融入到主流的普通学校教育中去。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我国残疾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出现了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等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教育的形式。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的教育或特殊教育获得发展以后,随着观念的变化,残疾人自主、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要求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自谋职业。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在以从学校到工作为核心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对残疾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及其教育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同志的观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正常人的教育与就业都困难,哪里管得上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没有真正摆上工作日程。对残疾人的认识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否则不利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与正常儿童相比,残疾少年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难。据统计,我国在“十五”期间,盲、聋、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平均为80%,仍有20%的盲、聋、弱智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国人口30万以上、未建特教学校的县有4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少量在东部地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将使残疾人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基础,成为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协调机制不完善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服务能力与残疾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短期内仍将比较突出,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还不完善。而残疾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需要完备的协调机制和系统的,它要求政府机构、残联、学校、企业、劳动组织、社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学生联合起来,结成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职业教育机制和系统。通过这种机制,统筹不同地区和城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机构与师资缺乏师资,尤其是盲聋生职业教育的师资,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在职业教育机构中掌握残疾人教育手段的师资缺乏,在这些机构中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盲聋专业课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必须掌握盲聋教育的特殊手段(如手语、盲文)方可进行专门培训,而盲聋生专业课教师数量少。现在,“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正在规划中,但它的建成和完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经费紧张残疾人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在贫困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对策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十分繁重,意义十分重大。下面结合STW(从学校到工作)理论谈谈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促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西方,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教育包括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在内。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发起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它的初衷就是给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自我认同感以及就业能力,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和存在的先天缺陷,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后来这一运动的服务对象才从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扩大到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所有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也成了帮助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教育向继续升学或向就业过渡的职业教育运动。由于客观条件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特别在职业教育与就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在我国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残疾人实现小康生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使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的问题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让他们有效地从学校过渡到与自己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工作岗位。
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西方国家,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的讲授和实践,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又能使学生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将有助于学生对未来有更宽广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或踏上职业道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要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普遍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为残疾人开展以学校(普通职业教育机构或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这种残疾人职业教育类似于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它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残疾人根据所学,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就业,如我国推行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在市场经济完备的国家,如德国,以职业或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实践及作为学徒的身份接受专门的工作指导,这是一种把工作场所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这种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学校外面的真实世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加工作中的安全观念、与他人合作协商的技巧、自我管理的意识等。《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解决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中,应该把学校本位与工作本位的课程整合起来,让残疾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体验。这不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而且是指一个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工作本位学习,这种学习是与学校本位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如果我们的社会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残疾人从小就开始通过实践来发展其知识与技能,那么就能使他们在以后的以职业为基础的学习中打下更好的基础。其实,以工作本位的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因此,在学校中给残疾人以工作为本位的学习,能有效培养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学校与工作场所(或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单位(机构)上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有利于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就业。
开展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就业要因地制宜,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要区别对待。美国实施STW的初衷就是给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及就业能力,同时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及缺陷,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这就是说,STW是承认学生差异的一种职业教育。因此,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促进他们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区别对待,使他们通过STW教育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工作岗位。《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实行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化,产业的技术含量日益增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新增就业的残疾人基数又大,未来五年,我国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因此,如何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使残疾人为就业作好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参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是目前残疾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些情况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因地制宜,要分别从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城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就业结合起来考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生产和扶贫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李会民.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育[J].中原职业技术教育,1995,(1).
[2]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联合课题组.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80).
[3]甘昭良.对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2,(4).
[4]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5]顾国麒.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J].课程·教材·教法,1995,(9).
作者简介:
甘昭良(1968—),男,壮族,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残疾人职业教育。
方向阳(1970—),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