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伟:清华硕士在“艾滋村”当村官
2009-09-24明哲
明 哲
“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众、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什么?你要去文楼村当村官?!你没发烧吧老魏?”
2008年6月25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室内,当听到魏华伟说要去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做“村官”时,同学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室友小王跑到魏华伟的身边,煞有介事地伸手摸摸他的额头,看他是不是真的在“发烧”。
早在2008年3月初,大家就知道魏华伟响应国家的号召要去农村做“村官”,但谁都没料到他会选择文楼村——一个闻名全国的“艾滋病村”。
其实,不光同学们“震惊”,连魏华伟自己作出这一选择之初,也动摇和困惑了很久。
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遂平县农村的魏华伟在1998时,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200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储备粮调剂公司工作,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诉讼专业研究生,一进清华就先后担任了法学院法研2005级2班党支部书记、法研2005级党支部书记。2008年,魏华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诉讼法学硕士学位。“凭着名校清华的‘牌子和你的实力,在北京,大把的好工作等着你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老乡对魏华伟如此说。跳出“农门“后,“进京”是魏华伟读研的梦想之一。然而,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他的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物欲的诱惑,什么样的选择才会让人有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呢?”魏华伟很困惑,自己的钻研,难道就仅仅为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
2008年3月初,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任职的计划,了解了这一计划后,魏华伟直觉,“这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困惑的魏华伟眼前豁然开朗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是清华大学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村官”计划使他找到了一个将人生理想与服务社会有机联系的结合点。魏华伟有些心动了。然而,当他向好友说出想法后,好友却劝他放弃:“眼看着父母亲人对我们出人头地的殷切希望即将成为现实,你却要放弃唾手可得的机会,你一定要考虑清楚,这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毕竟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有自己的理想,还有亲人期望。”好友的话不无道理,考虑到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魏华伟犹豫了。
正在这时,偶然得知魏华伟想做“村官”想法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李树勤老师找到了魏华伟,热忱地对他说:“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贡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越是艰苦的地方愈需要人才越能锻炼人的成长,越能给有志者以广阔的事业天地。”魏华伟被李老师热切的期望深深地感染了,争取到了父母理解和支持后,他不再动摇。
在中央有关部门举办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上,魏华伟的发言打动了大家,他说:“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众、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内心告诉我:我的情感在农村,我的事业在农村,我的未来在农村。”在选择工作地时,魏华伟放弃了其他省份,主动向中组部要求到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
2008年9月15日,文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刘月梅接到芦岗乡政府领导的通知:“你们文楼分来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硕士。”刘月梅笑了:“您就别忽悠我了,清华大学的硕士生绝对不会来我们文楼!”
驻马店上蔡县文楼村因艾滋病而被人们所熟知,沉重的历史代价留给文楼村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一个名校硕士来到这样一个甚至有些“特殊”的农村,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不可理解的,不解的猜测、冷眼的非议甚至恶意的嘲弄纷至沓来,但魏华伟还是去了文楼村。硕士班的30多个同学只有他选择了当村官。
当用手中的照片和从车上下来的魏华伟“对上号”时,刘月梅激动得热泪盈眶。
到任的那天,正值国庆,平静的文楼村,村民们正在忙着秋收。魏华伟没有给自己放假,而是一头扎进村里,或者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或者坐在泥巴上与老少爷们儿拉家常。傍晚,他则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用煤气灶做饭,用每月600多元的工资安排自己在文楼村的生活。
2008年10月13日傍晚,文楼村沐浴在温和的阳光里,平静而祥和。二楼一间房里,新任党支部副书记魏华伟正在仔细查看一叠大学生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窗户下,煤气灶上焖熟的饭散发出一阵新米的清香。魏华伟想好了,要为这些虽然贫穷却有出息的孩子们争取到奖学金,本科生1000元,大专800元,中专500元……在复印件的旁边,放着他构思策划的“新农村规划项目”方案,“如果成功实施,能帮助村民拓展增收渠道。”
才“上任”半个月,魏华伟就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