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将“孩子”与“脏水”一块儿泼掉

2009-09-24李永林

青年时代 2009年2期
关键词:受害者刑法公民

李永林

“人肉搜索”像一个舆论曝光台,通过它可以有效震慑那些道德败坏的家伙,使他们在不敢踩着道德的底线肆意妄为。

不久前,一条新闻在网上快速窜红: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立法追究“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这位委员认为,“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他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此新闻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弹,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雪认为:“刑法已经对名誉权进行保护了,如果在刑法中对人肉搜索行为进行规范,那我们的刑法也管得太宽了。”

的确,“人肉搜索”在发展过程由于被一些网民滥用,给一些无辜的人造成了伤害,甚至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或者诬陷好人,或者打探隐私,或散播谣言。但从许多已被社会所熟知的“人肉搜索”例案来看,“人肉搜索”不乏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对假、丑、恶等现象的深入揭露,能起到一种很好的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它像一个舆论曝光台,通过它可以有效震慑那些道德败坏的家伙,使他们在不敢踩着道德的底线肆意妄为。心理学家认为,它预示着现代公民意识的成熟,并充满着捍卫、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激情。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工具,凸显着网络扬善惩恶的威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寻找到失去联系的亲朋好友,揭露一些事件的真相,让虚假丑恶无处遁形,让社会正义得到弘扬。

一位政治家说过:“道德力量并不能创造奇迹,但它却驱使人们去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才创造了奇迹——建设文明或毁灭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是非常凌厉的,它是维护和纯化良好道德和正直品行的强大武器,如果某人行为出格、道德恶劣,往往会遭到强大的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被“淹没在唾沫里”。“人肉搜索”也有这样的作用,在“群起而攻之”那些道德失范行为方面,“人肉搜索”威力很大,特别是对那些法律还不能直接介入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批评,“人肉搜索”有其他工具所不能替代的优势。“范跑跑”之类的人遭遇空前的舆论压力,皆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有关。

社会生活有很大的部分在法律影响之外,当法律对于某种负面的社会现象插不上手的时候,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社会舆论来加以制约。比如,有评论说,“当受害者是一只猫,目前国内又无任何法律可以保护它们,警方也不可能插手的时候,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求助于网络——至少可以通过民间力量来谴责和惩罚这些迫害行为”。推而广之,网络舆论监督的界限还可以更宽阔,比如,当“受害者是一个人”、“受害者是一个群体”、“受害者是和谐社会”、“受害者是国家利益”等等时,我们的网络,也可以发挥其作用,让那些“施虐者”或者“施腐者”无所遁形。

山西黑砖窑、华南虎照、藏毒骚乱、东突袭警、境外火炬传递、汶川地震、王石捐款、外企假捐款、范跑跑、达赖访美访法、首富黄光裕、三鹿奶粉……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事件,通过网络的揭露,让民众认清真相、明辨是非,辩伪存真,迅速聚集正义力量、形成社会舆论,让背后的衣冠禽兽自曝陋形于天下。从这些事件的揭露过程中,我们看到,“人肉搜索”正成为揭露丑恶、公开罪恶、打击邪恶、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歌颂节气、彰显骨气、去伪存真、驱邪匡正、维护公正、公平的利器。如果不是通过“人肉搜索”,就不会揪出“周老虎”事件的炮制者;也不会仅凭借一张五寸合影照片,就能找到向地震灾区运送医疗物资、始终不留姓名的重庆志愿者。当贪官们巨额财产来源不明、集体腐败或携款外逃时,均可发动网民的自发性、群体参与性、信息共享性而将一张张丑陋的嘴脸曝光在世人之下,把一个个阴暗发霉的幕后交易放在太阳底下曝晒,扯下丑恶分子的遮羞布,这将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肉搜索”目前还有很多的弊端,不当使用也肯定会造成负面影响。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人肉搜索”亦如此。我们需要防范的,是借网络的力量,恶意造谣、诽谤、曝隐私等泄私愤的道德失范行为,保护公民不受诽谤、诬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误伤,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功能,把“人肉搜索”铸成一柄正义之剑,刺向最黑暗、最腐败的角落,让违法者、贪官们胆闻“肉”丧胆,无处藏匿。不能将“人肉搜索”视为洪水猛兽,谈之色变,在泼脏水时连孩子也一并泼掉。目前,一些已经具备人肉搜索引擎的网站纷纷表示,要出台一些规范“人肉搜索”的政策,猫扑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拟定人肉搜索道德公约,并将请法律专家进行修订,他们还提出了“以帮助他人、找到快乐为荣,以搜索他人隐私为耻”的号召。

每一种技术或是现象的出现,其本身并无善恶、好坏之分,关键取决于使用的人以及如何使用。炸药的发明、核能的发现,虽然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但也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进程,人肉搜索引擎亦然如此。我们在关注在其过程中体现的各种暴力对社会生活的破坏的时候,也要在看到“人肉搜索”道德表达的良好愿望以及其维护社会公众权益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受害者刑法公民
论公民美育
过度刑法化的倾向及其纠正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刑法适用与刑法教义学的向度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论刑法总则
十二公民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