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非营利科研机构运作模式的研究

2009-09-23欧舒婕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运作模式

欧舒婕 沈 红

摘 要:非营利科研机构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成员,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黏合剂”的功效。对于发展缓慢、组织功能欠缺的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明确其具体的运作模式。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有效发挥其功能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非营利科研机构 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22-02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由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的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加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结构布局的发展战略,但是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之一——非营利科研机构体系的建设——却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机构发展的缓慢、功能的欠缺,不仅成为其不断完善的障碍,而且直接影响到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现。这种状况的产生是非营利科研机构所面临的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缺乏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是制约非营利科研机构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运作模式。

一、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协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改革还不到位,对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管理和支持存在错位;一些非营利科研机构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运行机制不活、人浮于事;一些机构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专业化水平低,无法满足客户的综合要求;多数非营利科研机构尚未创出品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协作的服务体系;支持非营利科研机构发展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信息流通不畅……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制约非营利科研机构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而且进一步加剧了非营利科研机构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差距。

二、非营利科研机构新模式的提出

1.性质及特征。非营利科研机构虽由政府设立,但其性质上是一个自我运作的非营利性组织,该性质通过以下基本特征体现:正规性,具有正式注册登记的合法身份;民间性,在组织机构上与政府分离;非营利性,不为其拥有者谋取利润;自治性,能够控制自己的活动;公益性,以实现“加速提升区域的工业技术,促进工业效益、增进社会福祉”为宗旨。

2.组织结构。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研究内容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组织结构随着外部环境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非营利科研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设行政事业部、技术研发部、技术转移中心、中介服务部和国际合作部等部门,并成立专家委员会为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非营利科研机构理事会的组成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相关企业领导、高校院所领导及知名专家等。理事会是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决策机构,负责政策制定、发展领域、基金管理等重大问题。

非营利科研机构采用会员制,吸纳各大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会员每年交纳会费,非营利科研机构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成果、技术升级、技术咨询、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以及相关的培训等服务。逐步形成股东、会员、社会三个层次的技术推广体系。

专家委员会由覆盖技术、经济、产业、公共政策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负责对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发展提供信息及咨询,专家委员会直接向理事会负责。行政事业部是综合性办公室,集文件传递、信息管理、日常行政、后勤、财务等于一体。技术研发部主要负责技术研发支持平台和成果培育转化平台的工作。技术转移中心主要负责项目及资金运作平台的工作。中介服务部负责专利代理与咨询、培训,法律咨询、诉讼代理、合同审查、法律培训,项目对接洽谈等。国际合作部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负责引进国外技术、人才与资本。

3.人事管理。转制后的非营利科研机构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问题,在人事管理上人浮于事、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因此,人事制度改革是整个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全面推行聘用制。推行聘用制度是科研机构转换用人机制的基本环节,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在人事管理上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其次,岗位管理制度。科研机构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前提下,对研究开发人员要着重于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对经营管理人员要着重于促进成果转化能力和经济效益,对新进人员直接按照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和聘用,对行政管理人员要着重于管理知识、技能和效率,对工勤人员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等级岗位规范。

第三,公开招聘制度。科研机构公开招聘人才,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人才招募模式,具体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招募。内部招募有提升、工作调动、工作轮换和再聘等四种方式。外部招募的来源一般有上门求职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各种职业介绍所提供的候选者、留学归国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甚至是外国专家等等。

第四,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方式。对关键、重要岗位要增加竞争的透明度,实行固定岗位用人方式,对辅助性岗位可以实行流动岗位用人方式,努力使流动岗位人员达到科研单位总人数的一定比例,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最后,冗员问题对策分析。科研机构应本着精干、高效原则,对全所党政办事机构实行拆、并,人员只减不增,可进行部门调节,原则上不从一线调人,始终保持管理人员的适当比例。首先,待聘、落聘等富余人员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人才交流机构形成的网络,在院所之间、地区之间进行流动,也可由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实行人事代理。其次,单位主营业务以外的生产及技术服务系统可以从主体分离出来,推向市场,尝试走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立足内部消化。另外,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适当放权基层。允许各基层部门不违反国家政策和本单位规定的前提下,自行制定各自内部的包括用工、分配、考核、奖惩等全方位的管理办法。

4.经费来源。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来源于多种渠道,通常分为“非竞争性资金”和“竞争性资金”两大类型。“非竞争性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他部门下拨的专项资助等;“竞争性资金”则指公共部门的招标课题、企业研发合同收入及政府对此类合同的补贴、民间基金会的资助等。

政府的科技事业基金和来自企业的研发合同收入是非营利科研机构的两大主要资金来源。非营利科研机构可参照德国弗朗霍夫应用技术研究协会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将政府下拨的事业基金与协会上年的收入水平挂钩,以此作为对各个研究所分配经费的依据。首先将政府下拨的事业费中的少部分(约占三分之一)无条件分配给各研究所以保证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而其余大部分则同研究所上年的总收入和来自企业合同的收入挂钩,按比例分配。根据这一财务模式,研究所科研经费的理想结构,应为“非竞争性资金”占20~30%,“竞争性资金”占70~80%;其中“非竞争性资金”的一半应来自企业合同,另一半则来自政府的招标项目。这种做法既保证了科研机构基本公益目标和基本运行秩序的实现,又有效地提高了“非竞争性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各研究所开拓客户资源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对于来自企业合同的收入,由于非营利科研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原则上只收取成本费,其目标就是将上游基础研究的成果开发出来并迅速转移到企业商品化。收费可按下列3种方式之一处理:技术作股;一次性收取专利技术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此外,为了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鼓励它们与非营利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合作,政府还应对中小企业的委托研发项目提供经费补贴,金额通常占合同研究成本的40~60%,具体数额将根据对项目技术风险和市场前景的评估确定。这样做,大大减轻了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创新风险,也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新技术,从而降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成本。

5.运作理念。在区域创新体系中,非营利科研机构应以“政府推动、高校与园区主导、国际合作、市场化运作”为运作理念,边建设、边运行,每个阶段以不同的成果回报社会。

首先,政府推动不是政府包办一切。非营利科研机构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必须明确“公共性”不等于“政府性”。为了强化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公共性,使其更快地在技术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政府应当以科技专案拨款形式资助非营利科研机构。研究机构从政府承接“专案计划项目”,一方面以保证充足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不断跟踪政府及市场的发展动向,以保持研究机构自身不断发展和良好形象。为了促进非营利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政府资助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一般不是全额资助,而是引导它通过与企业合作研究或转移技术收入解决。

其次,高校与园区主导就是依托高校与科学工业园组建和管理。非营利科研机构要紧邻高校与园区。大学、非营利科研机构是园区技术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后盾,与园区管理局及厂商形成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架构。科学工业园是大学和非营利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最佳转化基地,创新在这里从概念到商业应用、新企业创立的路径最短,具有最适宜的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条件。

再次,国际合作就是以国际化为发展导向,通过加强前瞻性技术信息交流、引进国外科技专业人才与国际风险资本、拓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帮助企业掌握和取得国际科技资源。非营利科研机构可以在海外设立公司及办事处,和众多的海外研发组织结成策略联盟,以专利交互授权、共建研发与技术转移平台等形式提升整体研发实力,通过合作把外界的研究能量带进非营利科研机构。此外,非营利科研机构可以把员工送到外面与大师交流,面对面学习其科技创新的研发经验。

最后,按照市场化运作就是以市场为牵引,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所需的技术成果和服务,用项目吸引各界资金,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进一步探索、完善技术转移市场化机制,实现技术转移的工具与手段市场化、与重要目标企业合作机制市场化、技术与技术营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特别是促进系统内部协同及其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等。按市场规则建立技术评估、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机制,形成高科技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技术项目的商业策划与市场运作。选择已完成实验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项目,自行投资或者整合社会投资,同项目单位联合开展产业化技术开发,即进行项目孵化和商业运作。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平台,收集、筛选市场技术需求信息,利用非营利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按照市场化项目运作模式,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建立院内外结合的专家咨询系统,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按市场规则开展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以及工商管理、项目管理等相关培训服务。

6.技术服务及条件支撑。为了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非营利科研机构要逐步建立一个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服务网络体系。院部设技术服务处,各所设技术服务中心,并在工业开发区内以及各区、县设有技术服务窗口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试图将服务触角及研发能量传递至地区产业界的每一个角落,壮大产业的研发力量。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非营利科研机构应成立面向整个产业界的资讯技术服务中心,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知识服务产业,使其成为地区产业升级的智能库、国际竞争的驱动力、厂商决胜的伙伴、产业咨询的渠道。

非营利科研机构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研究的课题不仅可以在同类研究机构间进行,也可以与企业开发技术创新与开发合作。技术人员的交流也是如此。非营利科研机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它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向企业转移,也鼓励科技人员辞职创办科技型企业。

非营利科研机构运作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除技术外,还提供包括市场、策略、组织的分析,资金来源的寻找,解决法律问题,以及提供资讯、通讯、空间设施、实验设备等服务,可以说是“全资源服务”。其主要功能有三个:一是创业育成中心(即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任务是运用非营利科研机构资源,协助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及科技创业人员进行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技术的开发运用及产业升级。其最终目标是筛选有发展潜力的创业者与技术产品,给予全方位的协助与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明日之星,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二是技术共同研发:利用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综合研究大楼,提供企业与非营利科研机构研发计划所需的空间,以加深双方互动、提升研发品质与成功可能,使产业界能发展具有创新与竞争力的技术或商品。进驻者可以享用非营利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资源和完整的生活服务,使其无后顾之忧,潜心研究。三是电子商务创意中心:一方面将内部产生且经过认可的电子商务构想协助团队开发、进行试运转并完成营运计划;同时深入外界的人才库,吸引最好的电子商务创意及人才一同开发。

三、结束语

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漫长和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吸收、吸引社会各层面参与,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甚至个人的长期努力。非营利科研机构建设,应放在如何有效地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应有作用的角度去考虑,同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对自身战略做出适当的调整,真正做到引领行业、支撑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基金项目:南京市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80205)“非营利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晓旭,朱光明.德国非营利科研机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弗琅霍夫协会为例的考察[J].东岳论丛,2007(3)

2.阮重晖,张俊华,沈剑.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对杭州建设行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借鉴[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

3.牛振喜,安会刚,郭鹏.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4)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南京市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运作模式
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研究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众筹模式在游艇消费中的应用研究
社会组织助力弱势儿童教育的运作模式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