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农民工走”
2009-09-23晏青
晏 青
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我省大量农民纷纷外出前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创业,为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
然而,在大量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我省“三农”形势发生变化,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农村金融问题越发凸显出来。如何化解困境,强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撑,这是当前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安顺市农村信用社紧紧抓住农民工创业融资难等问题,创新服务方式与信贷产品,倾情为黔籍外出及返乡农民工服务,探索出一条金融支农的新路子。
跟踪服务:“贵州的农民工真幸福”
2009年4月19日下午,在福建省泉州市安顺农信社外出务工人员金融服务中心门口,前来办理各种业务的黔籍农民工像往常一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目睹工作人员热情而周到的服务后,一旁的河南籍农民工由衷地感慨:“贵州的农民工真幸福!”
2008年3月21日,我国首个“农民工外出金融服务中心”在安顺市农村信用社宣告成立。随后,该服务中心第一批外派的6名工作人员分3个小组远离家乡,到达安顺市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广东东莞、浙江瑞安、福建泉州等地组建服务点,以“内外联动”的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早在2007年初,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宗地乡信用社的负责人就开始深入浙江温州、福建泉州、云南昆明等地,探索信用社跟踪服务农民工的经验。结果是,这个国家一类重点扶持乡,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居然达2500多万元以上。农民得到服务,信用社业务又得到拓展了。”农信社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副主任胡良品介绍说。
2008年新年刚过,安顺市农村信用社召开工作会议,并达成共识:将宗地乡信用社做法的外延和内涵扩大,在全市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金融服务的部门,由农信社贵州省联社安顺办事处统一管理。
于是,一个以“人文金融、关注民生”为理念、以“一切为了农民工”为宗旨、以“跟着农民工走”为目的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便在安顺市农信社落地开花,进而香溢贵州,影响全国。大批得到服务的农民工称赞:“家乡的银行亲又亲,家乡的银行是我们的‘贴心人!”
创新:填补“空白”消除“盲区”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农民工在追讨欠薪、就业、维权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外出务工挣的“血汗钱”揣在身上被偷、被抢、被骗等事件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在外打工的心血付诸东流。
对此,省农村信合联社安顺办事处副主任胡良品认为,虽然我国金融业规模和服务水平如今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在为进城务工和经商的农民提供远程金融服务方面还是空白,很多银行机构对于农民工来说,仅仅只能存取款,甚至有的银行嫌钱少怕麻烦拒绝办理农民工存取款和汇款业务。而部分务工时间较长的农民工,逐渐积累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后,无论是留在城市还是返乡,都希望创业谋求更大发展。创业就需要资金,就算有很好的项目和完善相关抵押手续,想在务工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支持也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回家乡后,经农村信用社对其进行评级授信或办理相关抵押、担保手续后才能得到贷款支持。
“对城市银行来说,他们是‘异乡人,享受的金融服务品种比当地居民少得多。在家乡,他们是‘外出‘人,家乡金融机构鞭长莫及。”胡良品表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空白。为更好服务农民工,“查缺补漏”,才有了到异地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的想法。
据了解,省农村信合联社安顺办事处在2006年就启动了相关工作,到2008年正式设立服务中心。在此期间,安顺办事处专门组织了三次考察,和农民工务工地厂家、当地金融机构以及农民工座谈,尽可能准确掌握各类情况。
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需求,2008年3月,安顺市农信社出台了为农民工量身打造的“外出创业贷款”、“返乡创业贷款”、“困难救助贷款”等信贷产品。三项信贷产品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有效地消除了农民工在金融服务方面长期存在的“盲区”,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热烈欢迎。
服务:用真心换真情
“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我们做的事情除了业务需要外,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感恩情怀和一个团队的良知。”胡良品说。他告诉记者,外派人员出去,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多苦,我们都要找到老乡。”他们经常早上五六点出发,晚上十一二点才返回住处。“住的地方都很简陋,有的是在楼道夹层打地铺,看了让心酸。”
“我们初到目的地,人生地不熟,没有办公场地,居无定所,工作条件差,甚至被老乡、企业老板误认为是‘骗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发扬‘信合人的‘泥脚杆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走工厂、访企业、会老乡,从为务工人员联系就业、维权等方面入手,与务工人员同吃‘大锅饭,同住工棚车间,相互谈心交心,联络感情,切实从工作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广东服务点员工韦文光告诉记者。
据了解,服务点还扩大服务范围,用真心换取真情。2008年7月30日,在浙江省武义县打工的周某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被机器压碎。住院初期,他所打工的公司还派人送来护理生活费,后来就没人过问了,多次打电话催问,公司工作人员互相推诿,没人理会。9月15日,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点的张晓伟在得知周某的困难后,及时赶到医院,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立即找到当地劳动仲裁部门反映此事。经过协商和调解,公司与周某签下了每月补助生活费500元,负责全部医疗费,善后补偿待周某伤愈出院后,根据伤残等级给予补偿的协议。
“诸如此类事例,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点时有发生。”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段运安告诉记者,
“每当在外出务工人员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活跃着安顺农信社员工的身影。”
效益:“共舞”实现“多赢”
安顺市农村信用社探索农民工金融服务新模式,在满足农民工金融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企业自身发展。如今,这种服务已开始“发酵”。仅在2008年,全市外出农民工从外地汇款到安顺农信社较上年增加了增加了65912笔,增加汇款39865万元。截至2008年底,安顺市农村社各项存款余额达49.6亿元,较上年增加14.4亿元,增幅40.96%,存款增速创历史新高、存款增长率。增长额均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
与此同时,信用社还积极帮扶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和企业合作,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支持当地农民工或返乡农民工发展种养协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工就业。
2009年4月21日下午,在普定县猫洞乡新民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百亩茶园,上百人的采茶队伍正忙着今年春茶的采摘,好一派“茶香四月无闲人”的壮观景象。协会负责人汪建奎告诉记者,是农信社的支持让协会有了今天这般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
据了解,该协会自2007年9月成立至今,连续三次得到了普定县农信社每次十多万元的贷款支持,保证了规模化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还解决了本村五十多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贵州省农村信社联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安顺农村信用社尝试“服务跟着农民工走,为农民工贴身服务”,对于农民工和信用社来说,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安顺市农信社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办理4363笔外出农民工创业贷款,发放外出农民工创业贷款资金4399.32万元;办理2383笔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贷款,发放创业贷款资金3318.25万元;支持返乡农民工发展中小企业62家,放贷资金5363万元,带动就业人员1269人,同时还帮助914户恢复了生产,放赞资金9155万元,帮助企业解决返多农民工就业岗位599人。
走出去,为农民工服务;迎进来,积极贷款帮扶。“服务跟着农民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相信,农民工老乡在外发展好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来带着技术、带着资金、带着先进理念返乡后,必将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主力军,进而反哺社会。”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员工韦文光如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