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精神50年

2009-09-22宋雪莲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36期
关键词:会战大庆油田大庆

宋雪莲

“只要大庆精神还在,只要大庆精神孕育出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品牌形象还在,无论在哪里开采原油,无论是否还在生产原油,大庆油田都将是独一无二的企业。”

大庆精神50年

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27年,这是大庆油田创造出的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而了解大庆油田精神和作风的人,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共识:大庆人长于做震撼人心的大事情。

自1959年9月26日发现至今50年来,大庆油田不仅为共和国输送了滚滚原油,更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如今,这一精神正成为大庆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着熠熠光辉。

用“两分法”面对成绩和荣誉的考验

1964年2月5日,一个让大庆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日子。这一天,一个响亮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工业学大庆”!一时之间,成绩、荣誉、掌声纷至沓来。

然而就在当年年初,大庆油田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个钻井队安装的井架还没有校正好,就急忙开钻,井只打到一半,井斜就超出了规定。但有些干部不认为这是骄傲急躁情绪的表现,而认为是“瑕不掩瑜,出了一点儿问题没有关系,不必大惊小怪”。

原大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灼华告诉记者:“当时,‘油田会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石油工业部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于是在大庆开始出现了一些思想上的放松和骄傲。在生活上,职工们想要盖楼了,大庆炼油厂也盖起了礼堂,有些办公室有了沙发、地毯。在生产上,‘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也坚持得不好了。”

这种情况引起了石油工业部和大庆会战工委领导的警觉。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等人意识到,大庆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考验。这个考验,不是过去那种艰难困苦,而是成绩和荣誉的考验。能不能经得起这个考验,关系到大庆油田乃至整个石油工业能否继续前进。

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说:对于大庆“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靠‘两分法前进。”

陈灼华告诉记者,1963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加强相互学习,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党内指示传达下来,大庆人找到了前进的指路明灯——“两分法”。

“两分法”前进就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要运用“两分法”:成绩越大,形势越好,越要一分为二;对待干劲运用“两分法”,干劲引导不好就会只图速度,不顾质量,没有好的效果,挫伤职工的积极性;领导要及时提出新的、鲜明的、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高标准,引导职工始终向前看;以“两分法”为武器,坚持抓好工作总结,走上步看下步,走一步总结一步,步步有提高,方向始终明确。

“当时,在大庆主持工作的领导是徐今强(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大庆会战工委书记、总指挥),面对‘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他提出一个命题:全国人民都在学大庆,大庆该怎么办?于是全油田开始学习‘两分法、大找差距,并组织学习团到解放军和先进单位学习,也请其他行业的劳模到油田作报告。”陈灼华回忆道。

为了用事实教育全体干部,大庆会战工委领导成员先后去了35个钻井队蹲点,用“两分法”一个队一个队进行分析:成绩是怎么取得的?缺点是如何发生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庆油田共查找出100多万个问题,在领导干部、工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两分法”前进缘起于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却一直指引着大庆油田的发展。轰动一时的大庆“中十六联现象”成为“两分法”的又一典型案例。

1997年11月13日,按照“样板起步、样板施工、样板管理”要求建设的原油集输重点工程——中十六联合站竣工投产。

“然而,新站刚投产,施工、材料等方面就暴露出诸多问题:3台天然气压缩机台台漏油;全站上千只阀门,14.3%有明显缺陷,有的甚至是旧的。”大庆采油一厂党委书记李懂章告诉记者,“样板工程”一下子变成了“问题工程”。

大庆油田党委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表面上是管理粗放不到位,实质上是工作作风不过硬;问题暴露在施工现场,根源却来自干部职工的思想。

1998年3月23日,大庆石油管理局在中十六联合站召开现场会,总结“中十六联现象”的根源,把问题上升到大庆精神滑坡、会战传统流逝的高度上,深入剖析“中十六联现象”,找出各个环节上的问题,组织全油田大讨论。

1999年3月28日,时隔一年,中十六联合站将第一块“管理样板站”奖牌收入囊中。在“两分法”的指引下,中十六联合站10年间捧回荣誉无数。

“三超”精神打响油田新会战

作为一个开采了近50年、采出20亿吨原油的资深油田,大庆油田现在面对的开发问题都是世界级难题:老区油田“双特高”下的继续提高采收率,外围油田“三低”下的经济有效开发。这不仅是对油田开发成本的挑战,更是对开发技术的考验。如何迎难而上,用高科技打好新会战?部分员工一度存在着畏难情绪。

采油四厂总地质师闫亚茹告诉记者,一般的技术,花钱可以买到;解决大庆油田这些难题所需的关键技术,花钱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尤其现在,百年油田建设在老区面临着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要想实现创建百年油田的目标,有没有潜力?有,但这些潜力现在看来都是非常非常之难,剩余油非常分散,现在的常规技术根本解决不了。那么我们就要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就逼着我们必须自己去创新。”闫亚茹说。

而在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吴河勇看来,“只有有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才能真正到海外市场进行竞争,才能拓宽业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如今,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已经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油田科研队伍中新的具体体现。”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驱油剂研制项目组组长张国印介绍,超越权威,就是尊重而不迷信权威,勇于突破权威的论断,并创新发展;超越前人,就是提升前人已有认识,并敢于否定,把前人没想到、没做到的变成现实;超越自我,就是自我加压,创新永无止境。

面对“中国陆相贫油论”,杨继良等老一辈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坚持用“陆相生油理论”指导实践,为发现大庆油田做出了卓越贡献。

面对外国专家“大庆原油凝固点高、含蜡高、又粘又稠,除非搬到印度尼西亚才能开采”的结论,“新时期铁人”、今年73岁的大庆油田副总地质师王启民等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创出了“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压力开采”方法,并独立自主编制实施了我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大型油田开发方案,给外国权威的论断以有力的回击。

“大庆就把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忘了吧!”这是上世纪80年代法国权威科研机构,在对大庆采用“三元复合驱”进行可行性论证后下的断言。以伍晓林为代表的三采科研人员“不信邪”,从机理研究入手,用数以万计的实验说话,终于研制出适合大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表面活性剂,实现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的重大突破。

“大油田下必有大气田”,面对多年探索却没有重大进展的现实,油田科技人员改变传统思维,目光从泥岩转向深层火山岩,在攻克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后,终于找到大庆勘探人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庆深气田。

“你们提出的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口号很有气魄。”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大庆油田时,肯定了油田自主创新之路和科技人员创造的“三超”精神,并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庆油田继续弘扬这种精神,瞄准更高目标,攻克更多难关,使大庆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科学发展破“油尽城衰”宿命

2000年,大庆油田按照中国石油整体改革方案进行重组改制,油气生产主业与工程技术服务分开运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油田体制由一统化变成专业化;生产运行由指标分配变成合同管理;干部任用由任命制变成选聘制;企业用工由统招统分变成市场招聘、由终身制变成合同制。

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给干部职工思想和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和震撼。2002年上半年,发生了部分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集体上访、“会战家属”要待遇、技校毕业生要就业等上访事件。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引导干部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创建和谐企业、和谐地企关系,成为大庆油田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同样,经过40多年的开发,大庆油田主力油田综合含水高达90%;油田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高达80%。2003年,原油产量首次调至5000万吨以下。这一调整符合油田开发的自然规律,但却给一直追求稳产高产、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大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外界关于“油尽城衰”、“第二个巴库”的议论也接踵而至。是在产量递减中观望等待、扼腕叹息,还是在有序调整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王昆告诉记者:“油田过去的辉煌,在于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看来,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而能否持续发展、怎样持续发展,关系干部职工信心,关系大庆地区繁荣,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关系子孙后代根本利益。”

大庆油田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油田发展规划和发展实践,分析研究资源现状,挖掘有利条件,寻找新的增长点,研究制定了“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油田打造成以本土勘探开发为基础,以海外业务为补充,以优势技术、一流人才、先进文化为支撑,具有强劲竞争力、成长力、生命力的百年企业。

“勿庸置疑,只要大庆精神还在,只要大庆精神孕育出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品牌形象还在,无论在哪里开采原油,无论是否还在生产原油,大庆油田都将是独一无二的企业。”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石油管理局局长王永春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会战大庆油田大庆
讲价
武汉会战
当当夺权之争:尴尬的“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送你一块砖
送你一块砖
足球流氓“会战”欧洲杯
大庆转型正途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