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是未来主人翁
2009-09-21曹仁超
曹仁超
我老曹曾说:“中国需要进口的东西,未来价格皆看好;中国可以出口的东西,未来价格皆看淡。”
市场甚至有人笑言,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可继中国和印度之后在危机中站起来,因为中国和印度的中产阶层极爱法国时装、意大利手袋和德国汽车!新兴市场的中产阶层冒起,似乎是燃亮世界经济的希望。
此话其实不无道理。同时间中国每月收入3000至8000元人民币的中产阶层人士却自2003年开始兴起,目前估计占全国人口的3%。未来二十年内,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将升至4.5亿人,比美国整体人口还多。最终中国应有50%以上人口可成为中产。
中产冒起的威力如何?当人们基本需要问题解决后,便会开始大量消费,饮食、外出旅游、买房买车。消费市场发展由食品、服装、家庭用品等先行,然后是珠宝、生活时尚、休闲、娱乐、个人服务等。
当中国日渐富起来,很多人都增加肉食,甚至需要进口粮食。因为一头1200磅的牛每天需食用35磅饲料,足够养活10个成年人。当中国日渐富起来,私家车销量、信用卡发行量、外出旅游人数都将急增,其中蕴涵无限商机。
今天整个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与意大利相似,而中国人口却是意大利的22倍。估计到了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而根据高盛证券的《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国于2015年将有机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占全球销售额的12%;营业额高达115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9%。
重踏上升轨道还看消费
于是,全球各大顶尖品牌都争相进驻中国,由卡地亚(Cartier)、普拉达(Prada)、安娜苏(Anna Sui)、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到路易威登(LV)一应俱全。例如2008年12月,深圳的金光华广场、万众城等购物中心早早便亮起圣诞灯饰,充满“小资”情调;深圳西武百货极力促销,各欧美品牌如保罗(Polo)、波士(Boss)等均大幅打折,不但吸引深圳居民消费,连香港人也北上扫货。
不过,这些世界级品牌现在其实赚不到多少钱。以珠宝界最顶尖的公司卡地亚为例,该公司进军内地差不多二十年,但到2006年都未做到收支平衡,却花费上千万美元作品牌宣传,眼光非常长远。
路易威登却是例外。该公司早于1992年已经在北京建国饭店(当年由香港半岛集团投资经营)开设门市;然后又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一家面积近千平方米的门市,上海人也认为气派十足。于是售价动辄上万元人民币的手袋,就成为富人的身份象征,即所谓的“LV效应”。
这种奢侈性消费,有的可拉动生产,有的却纯粹为炫耀。中国人购买品牌消费品主要为炫耀财富,但名牌产品并非日常用品,买一两件就够了,对经济的帮助其实不大。由1990年起,中国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一直下降。
因此,现在中国需要扩大的或许不是基建项目,而是消费。零售业未来纯利上升空间理应非常可观,但能否成为将来的经济龙头仍须个别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我老曹说的消费,不单是指购买LV手袋,而是包括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家具设备等。
消费者增加或减少消费,由他们对前景的看法决定,并不因为目前其手上增加或减少了一点钱。中国消费者未来收入理应上升,故大可放心消费。储蓄率太高、消费不足(中国消费占GDP 40%,美国为80%、日本则为68%),反而不利经济长远发展。
过早看好也是错
在新兴市场,“时机”就是一切!如何评估消费市场的成长速度,而不会操之过急或反应缓慢,对于所有投资者都是一项挑战。中国人口达13亿,总有一天会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甚至超过欧美加起来的规模),但这个市场成长走势却相当复杂,既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外来因素左右,还有政府法规及政策的干预。
投资者不能只因看到政府说要推动“内需”,便盲目看好内地消费股或房地产股;否则便犯了20世纪70年代日资企业在香港所犯的同样错误。
那时候,许多外国企业都因预计香港经济日趋繁荣、中产阶级人数暴升而打算大展拳脚。例如日资百货业巨头伊势丹、西田百货、松坂屋、崇光百货、八百伴等一一在港涌现,橱窗放满“高档商品”。当年我老曹月薪约3000港元,已算是高薪人士,但跑进这些日资百货公司一看,件件商品售价都上一千数百港元,如何负担得起?
香港中产阶级大量冒起,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今天回望,太早进入香港市场的日资百货都因守不住而纷纷退出,无一能生存至今(今天的崇光百货已非昔日的日资企业)。反之,后来者如吉之岛,却刚好赶上中产冒起的洪流而日益壮大。
同样道理,内地小朋友至爱的“肯德基”家乡鸡,在20世纪70年代由和记企业引入并不成功,近年由太古洋行再次引入,发展却相当良好。投资亦然,太早看好、对企业成长“预估”超过经济发展“实际曲线”,可能守不下去;反而看准时势才参与其中,会有更佳回报。
暴富难看
中国花了三十年时间由贫穷走向小康,未来三十年再由小康走向富裕,是非常正常的事。不过,有人说:“富不足三代,未有品位。”中国有钱人到底是怎么样的?
举例说,某煤矿矿主身家丰厚,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儿子却开着价值逾200万元的跑车,异常奢华。我老曹有次到澳门赌场一游,看见不少衣着朴素的内地中年人一掷5万、10万元地下注,赌得极狠。
中国富豪非常神秘,通常都未懂得享受生活乐趣,且经常有惊人的“虚荣”之举。例如某富商将整间电影院包下来,只为供自己与女朋友观看一场电影;也可以花20万元请别人吃一顿饭,十分吓人;甚至花100万元买一只腕表。
外国人爱将富人分为“新富”(new rich)和“旧富”(old rich)。富起来几十年或几代的“旧富”,通常都言行有度、有修养、有品位、有礼貌;反之,暴富的“新富”却满身名牌、家住豪宅、开超级跑车、说话声大如钟,甚至在高级餐厅内对服务员吆三喝四,或在名牌店内趾高气扬。
“旧富”明白自己的财富来自社会,大都乐意将部分财富回馈社会。“新富”却认为自己的钱既然是自己赚回来的,喜欢怎样花便怎样花,没有社会责任感,也不明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道理。可能他们出身贫穷,以前受尽别人冷眼或羞辱,所以喜欢报复在别人身上。
拥有100万美元以上、3000万美元以下财富者,在中国不过数十万人。其实,拥有百万或千万美元财富,在欧美只算中等富人,但在中国却可以买超级别墅,过着令人侧目的奢华生活了。
我老曹明白从无到有,财富增加的确令人感到飘飘然,但希望大家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学习如何做个有修养的富人,学习如何有意义地用钱而非乱花钱。当财富已达中产水平之后,快乐与财富的关系便应渐渐分开。譬如说,当家中已有两辆名车,你自然不会因为买入第三辆而快乐。
真正的“富人”应该富在心中,为善最乐,请对社会常存感恩与奉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