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角度看英国经济的衰落

2009-09-21何木林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会世纪英国

何木林

英国曾扮演过一个“世界工厂”的强有力形象。它在历史上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最早进行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可如今这一切也只是历史,英国在经历了19、20世纪的辉煌后,终于走走停停,从顶峰一步步的衰落下来。

对于英国经济衰退,历来说法很多。有人以为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轨迹;有人从外部因素探索,比如美国、德国的排挤和打击;还有人从战争的角度来考虑……

本文力求从教育角度来探索英国经济衰落。

英国教育具有相当漫长的历史。早期英国教育受罗马教会控制,教育成了愚弄英国人民的工具。1534年,英国脱离罗马教皇而自立教派,从此,学校的开办、领导与管理又基本受制于英国国教教会。这时的教育就成了贵族和僧侣的一种特权。随着经济的扩展,对教育需求也逐步增加,于是一部分私立学校纷纷成立,这些学校设备、条件都崭新,但由于收费高昂,而使一般人不敢问津。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突飞猛进,兴建了一批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政府对牛津、剑桥等一些名牌大学增加了拨款。产业革命后,为适合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英国教育也经历了几多波折,机遇和挑战已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旋律。1944年,著名的“巴特勒教育法”出台,至此,英国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已基本定型。

应该说教育是依赖于经济的,但教育又深深影响着经济,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份子,尤其是各国疾步走向现代化的时刻,教育这一意识形态的中心就尤为重要了。无可否认,英国教育对英国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长期的、传统的英国教育最终还是阻碍了英国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宗教对教育影响根深蒂固

教会控制教育一直是英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早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就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来控制教育。而教会组织——圣公会对文法学校和大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下半叶为止,甚至于在牛津和剑桥大学都是由任牧师职的单身监来辅佐校长的,还明文规定只有圣公会教徒才能得到学位。当时,宗教控制的主日学校也很兴旺。1835年,主日学校联合会声称他们拥有90多万名学生,至1851年,在主日学校注册的学生超过了200万人。

宗教如何影响教育

1、提供教育经费。教会在英国一直是富有代表,他们利用手中的财富来创办宗教性质学校。例如:产业革命前,英国初等教育,几乎都是受以教派为基础的组织控制,并由这些组织提供资金。产业革命后,这一状况似有转机,国家开始对教育进行控制,但由于传统势力插手和国家财政有限,教会仍在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

2、对教育范围、内容进行干涉。教会举办学校最终是为贵族和僧侣服务的,传授的也主要是宗教知识。17世纪,随慈善学校和贫儿学校的创立,教会也开始对贫困儿童进行宗教教育,当然要想在这种学校中学到真正的读、写、算能力是不可能的。宗教对英国教育影响至今仍可窥一斑,现今英国学校还有“集体礼拜”的做法,宗教教育及日常的礼拜活动也都是学校的必修课,这种宗教教学是经过各方同意认可的,这点在1944年教育法令中得到重申。

3、宗教是非科学、非理性的,而经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求的是科学、理性、创新的教育氛围。一直以来,英国教育始终摆脱不了宗教阴影。18、19世纪时,曾提出许多科学理论,但都遭到了基督教讲坛的排斥,因为这些理论跟《创世纪》里那些大事描述“不符”。

宗教对教育长期影响不仅扼制了许多科学理论,也造成英国以后长期的半死不活和英国国民的不温不火,使本已开始的良好发展势头不久又灭了。宗教鼓吹的是安逸,反对变革,反对新事物,它向人们灌输的是安于现状,压抑抱负,主张逆来顺受是一种美德。在这种思想熏陶下,英国人养成了妄自尊大的性格,排斥外来事物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而这些习性恰恰与现代化对人的要求背道而驰。在1823年,有一份杂志中记载:“在英国,政治家、律师、商人、医生则都由英国牧师来培训。”足可见宗教在英国社会、尤其上层阶层中影响之深。

英国政府对教育误导

产业革命后,英国教育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不断增加。1896年,议员怀特布雷提出了教区学校议案,建议国家在每一教区设立并管理学校,这是国会首次以国家名义讨论教育。政府的介入,可以极大促进教育的发展,但过多的干预和不切实际的举措也给英国教育带来了某些不利的影响。

1.对技术教育的轻视。英国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很多机器多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英国很多官员却以为这与大学没关系。因为这些机器的发明者一般都不是大学生,故整个19世纪,英国也只新建5所大学,20世纪前半期新建5所。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英国政府由于保守势力统治,自持有一定工业化基础,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尚有一定地位,没有及时发现应用科学、应用技术落后。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的教育仍只重视科学上的探索,重视抽象思维和理论研究,而不重视应用技术。特别是能在产品上有经济价值的工程应用研究。这点在教育界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最具代表性:教授培养研究生的选题往往是教授头脑中想象的课题,与社会迫切需要脱离较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在产品开发上有较大建树,久而久之,使英国工业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逐渐缺乏生命力。1963年,英国国会议员罗宾斯发表报告,报告着重指出英国理工科教育明显落后于美国,也严厉批评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传统:重文法,轻理工;重研究,轻实用;重政治,轻工商的思想。

2.对外来科技引进少,科研经费分配不当。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这种一百年来的特殊地位使英国人养成一种不愿承认自己落后,把自己看得比谁都优越的特殊意识形态。对外来技术盲目排斥的例子从19世纪后半期起已屡见不鲜了。如当美、德等国正大力提倡电灯照明的时候,英国却一在宣扬煤气灯照明,因为它曾是英国的一项技术成就。

3.教育的阶级区别现象严重。一战前,英国一般贫民儿童只能就读慈善学校和贫儿学校,接受内容也大多是宗教教育,对读、写、算知识却不重视。而上层阶级除了进优良的公学外,从19世纪起又能到预备学校就读,这种预备学校,是专为上层子弟服务,是与公学配套的一种学校,办学条件相当优越,因收费也相当昂贵,故一般贫民子弟决不敢问津。

政府对教育的误导对英国政治、经济发展影响很大。英国于19世纪建立文官制度,采取科举举士的办法来纳官,但靠这种办法走人官场的,大多是那些在公学就读的上层阶级子弟。这些在公学就读的学员学的是相当保守的知识。所以这些人走入官场,变为执掌国家政权的角色,势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本世纪。

地方教育无政府状态

18世纪前,英国学校分教会学校和非国教信徒创办的学校,形成国教派和非国教派在学校教育的开办和管理方面的斗争,而国家基本上是不直接管理教育的。产业革命之后,这种派别区分虽不十分明显,但英国的地方性质教育仍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有一份统计表明,19世纪英国几乎所有初等学校都是由教会和私人办理。这当中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习惯势力难以改变;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教育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的事业,仅靠英国政府一手包揽是勉为其难的,毕竟资金有限。所以产业革命后的英国教育始终是沿着中央和地方双重轨迹并进的。

地方性教育发展使产业革命后英国产生很大弊端:就是容易使学校变成阶层集团、个人阐述自己意识的地方,从而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这当中走在前方的便是教会,教会利用学校控制教育现象,前面已有表述。教会之外,作为有权有势的资产阶级也极大利用了学校,他们对所能影响地区的学校、学生灌输那种贵族化教育,这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而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工人运动者也力所能及地向工人、农民传授强烈阶级意识。“号召人民斗争”成为19世纪工人运动者常说的话题。比如宪章运动领袖奥布莱恩就说过:“对工人唯一有用的知识就是增进其不满的知识,是使他们成为不称职的奴隶知识,这就是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唯一知识。”当时几所零星技术学院也在阶级政治因素影响下,成为只论工资报酬,不论技术革命的集会场所了。英国中央对教育缺少监控这种状况已引起英国教育一定程度的混乱甚至倒退。

当然,英国现代化发展缓慢因素很多,应该肯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本文探讨的三个方面,也只是英国教育一个简单缩影。近几年来英国政府也看到了他们传统教育的一些缺失,着手进行教育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必须更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与增进人文学科的学术成就;在就学方面,今后几年要增加学生数量;在质量与效率方面,为了提高质量,必须改进课程内容与设置;有选择地增加着眼于开发前景的科研项目……英国教育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不知此次教育改革能否给英国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们将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教会世纪英国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What I've Learned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