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及实现途径
2009-09-21张益民张璐
张益民 张 璐
摘要:社会化是个体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大学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社会化、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化及人格社会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者可通过大学生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非正式群体及利用网络四条途径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内容途径
0引言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知识教育和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互动形式,从而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健全和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1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
1.1思想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形成适合国家和社会所倡导和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2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化。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实践,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能力的过程。
1.3人格社会化。人格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和学习,形成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2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2.1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基础性作用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包含公共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及实习、军训、社会实践等内容和形式。公共课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邓三概论、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课和现代科技的教学及专业实习,有利于大学生接受社会文化知识、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而获得职业技能,实现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和事业发展。军训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中,"学生军训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组织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学生军事训练有关的其他活动。"大学生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可以增强国防观念、安全观念,增强集体观念、纪律性等,可以强健大学生的体魄、磨练坚强的意志。另外,还要开展新生教育,加强新生管理,构建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开端。
2.2积极开展体现主流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本文校园文化活动是指高校中的正式学生团体(党校、共青团、学生会等)开展的学习、文体等活动,体现的是校园主流文化。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化、人际互动能力的提高、行为管理、人格健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一是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中营造主流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二是营造良好学风,加强大学生行为管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三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引导,抓住学生组织的“头”;四是注意对非主流文化的引导,使各种非主流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3科学认识非正式群体,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正面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的大学生所自发组成的群体。从类型上,这类群体可以分为因籍贯上的相同而组成的同乡会;因兴趣爱好自发成立的各种社团、俱乐部及学习兴趣小组;因心理上相互认同感或趋同性及生理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朋友圈或恋爱关系;伴随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qq群、博客族。
“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大家彼此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是成员行为的重要的参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如归属感、认同感等;其次群体的行为规范作为成员行为的参照可以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使成员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再次非正式群体给成员提供了扮演多重角色的机会,成员可以在实际扮演角色及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并学习社会规范对不同角色的要求、增强人际交往及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从而内化规范、完善个性。第二,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存在着影响,可以促进或阻碍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有其自身的规范,对成员有较强的凝聚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正式群体是一种压力。当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价值与正式群体一致时,可以促进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当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价值与正式群体不一致时,可以阻碍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一是鼓励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正式群体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种需要,给大学生提够了发展个性的舞台,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我们鼓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发挥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但于此同时要规范和引导非正式群体,使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亚文化在主流文化能够控制的范围内,减少亚文化对成员社会化的不良影响,使非正式群体沿着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强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培养和教育。在非正式群体中,大多都有自发形成的、权威性强的核心人物,有调查显示,存在自然形成核心人物的非正式群体占75.3%。这些核心人物一般都有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能力或品格,在群体中有较强的个人影响力,对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和规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成员对他的拥护也是自觉自愿、心悦诚服的。所以加强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对非正式群体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强化成员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促进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2.4发挥网络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知识学习、价值导向和行为暗示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1月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的上网用户总数为2.1亿人,其中,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8%,可以说,年轻网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从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来看,高学历的网民主导着互联网,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36.2%。从网民的职业分布看,学生的比例为28.8%,远远超过其他职业的网民。根据笔者对海南大学某管理类专业大学3年级学生的调查,该专业学生拥有电脑率为63%。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社会化途径:一是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知识中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知识,这些知识包含了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以及思维方式等,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国家社会信息、专业职业发展。二是发挥网络的价值导向作用。要引导大学生自觉的接受主流价值信息,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发挥网络的行为暗示作用。通过先进典型的栏目方式(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对大学生进行行为暗示与引导,从而塑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104页.
[2]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8-189页.
[3]李桂凤.课程教学: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应有途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第第2期.
[4]王宝山.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第2期.
[5]何婧云,闵容.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5期.
[6]李四军.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