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区级在地统计的理性思考
2009-09-21黄尼亚
黄尼亚
摘要:实行区级在地统计有利于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能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统计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为区政府全面掌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区级在地统计思考
0 引言
在地统计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不论其行政上隶属哪一级、在哪一级登记注册,都应归本行政区统计,并在本行政区政府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登记和统计管理。实行区级在地统计有利于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能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统计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为区政府全面掌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全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体现城区特点的新统计体制。
1 区级在地统计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要求统计信息社会化和更加有效的统计监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多环节、多层次和多要素的有机系统,它对信息的要求是更大量、更丰富和更灵敏的,也是多层次和多品种的。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要求统计部门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总体发展情况的宏观信息,提供反映局部、行业发展的中观和微观信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和政府的决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社会公众都迫切要求统计部门站在相对超脱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提供更多、更准、更新及更全的信息,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咨询建议,实施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度的经常化的统计监督。
统计工作本身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原有的经济关系、所有制形式、经济利益格局和经济类型登记及划分都在调整或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调查单位急剧增加,构成日趋复杂,经营多元化、连锁化;企业组织形式呈多样化,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形成一定规模,无上级主管部门的经济组织和实体不断涌现;统计专业划分和调查指标日益细化,调查频率加大。这些新情况使统计环境发生了变革,使统计调查的难度不断加大,部分统计渠道中断,现行的按专业分工、以条为主的统计调查运行机制难以满足需要,严重影响了统计数字质量和统计资料的时效性。
隶属统计不能满足城区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城区政府不仅肩负着区内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且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城区政府的推动和参与。这样,发展辖区经济成为城区政府的重大职能,而且这种职能正在被不断强化和赋予更多更新的内涵。区域发展战略是站在辖区的高度对区内所有经济实体实行整体运筹、管理、发展和服务的,而隶属统计所能提供的决策或咨询数据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协调和服务区内多种隶属关系的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组织的职能运作,严重制约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效用。
隶属统计不利于行政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区内经济的整体发展。隶属统计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决定了其使用范围的狭窄性,因此不能满足行政区域制定中长期规划的需求,对区内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欠缺全面的科学效用。如编制与执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城区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城区政府在行使此项职权时,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因为按现行隶属统计规定区统计机构所统计调查的对象,主要限于区属单位,故而不能客观全面地提供整个辖区的经济状况。但是区属经济和非区属经济共存于同一辖区,又互相渗透影响,特别是第三产业。因此,立足于区属经济主要指标编制的国民经济计划很难反映和指导辖区的经济发展。
2 区级在地统计的功能
区级在地统计在地统计可以提供三大功能:首先是信息功能。信息作为统计的初始功能,是反映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或特性。在信息暴涨且动荡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决策时需要许多正确及时的信息。运用统计的方法,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萃取精华,计算出统计量数,以统计图表的方式反映现象粗略的规律性或一般趋势,以统计指标的方式刻划现象的数字特征,使信息变得更有意义,如处理概率、模拟等不确定性的问题,分析比较经济发展变动、物价等各种变项之间的关系等。推行在地统计后,可以为城区政府提供辖区社会经济基本的整体信息,从而解决长期困扰城区统计机构的“三个不满意”:一是城区政府领导不满意,区政府相关部门也不满意。他们急需的数据,统计机构往往提供不出来,而能提供的一些数据,又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二是社会公众不满意。他们觉得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与现实有差距,不够准确,觉得数据是经过修饰的,没有反映实际情况;三是区际政府或国际机构不满意。他们需要同口径同标准的统计信息,为地区间、国际间的比较服务,但目前区统计机构还做不到。推行在地统计以后,上述的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针对城区政府的统计信息功能,将会大大强化。第二是咨询功能。咨询作为统计信息功能的延伸,提供更高层次和更具效用的服务。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规律并存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要求人们在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现代决策要求作为“参谋”的统计部门,运用科学手段,通过社会经济发展的数量表现,认识其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进而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领导和社会公众进行决策与管理提供客观数据或对策建议。所以说,统计咨询功能真正发挥了统计作为一门决策支援的科学作用。推行在地统计以后,统计咨询功能将会得到全方位的发挥,为城区政府提供极具实效的服务。第三是监督功能。监督作为统计的高级功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作为开放的和竞争的经济,同时也是有法制规范的经济,只有加强经济监督,包括统计监督,才能保持市场秩序,有效地配置资源,激活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监测,才能得到促进和持续发展。否则,社会经济运行偏离正确的轨道而失控,将会走弯路带来巨大损失。所以,统计部门站在客观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运行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督和预警,及时对决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促使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这是统计的监督功能要达到的系统目标。
3 实行区级在地统计应做好的工作
实行区级在地统计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注意统计管理与行政管理问题。统计管理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财税管理体制等不配套,统计对象对在地统计的配合支持程度可能不高。市属以上单位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市级统计部门统计,实行在地统计后要向区里甚至向街道报送报表,观念转变有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合。第二,注意统计资料的衔接问题。实行在地统计,可能会出现各区汇总数与目前的市区数据不相衔接的现象。第三,注意划转统计单位的清理问题。实行在地统计,需要对区域内的基本统计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并建立相应的单位名录库。第四,注意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问题。实行在地统计,势必加重区级统计部门的负担。而目前区级统计部门的编制经费,除县改区外,基本上是按属地统计模式配置,编制经费较少,完成在地统计矛盾较大。为顺利开展区级在地统计改革,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地统计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要让领导了解在地统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由政府发文贯彻实施,这样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认真清理划转统计单位。设置一定的过渡期,实行双轨制,做好数据资料的衔接工作。但过渡期不应过长,否则会造成划转统计单位的过度依赖。第三,不断完善区级统计网络。在地统计要依赖区、街道、社区的协调配合,要加强区级统计力量,健全街道、社区统计网络。第四,要做好有关单位的工作。能切块的要坚决分块统计,对切块确有困难的,由市里直接统计,尽量避免因人为切块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