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浅析
2009-09-21梁钊
梁 钊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及其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定式与特殊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往往就会产生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青少年在接触并理解教育的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其所形成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加以比较,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确认与原有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它由三大要素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其中认知对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起着准备和导向的作用。它表现为拥护、支持、顺从、怠慢或逆反的态度;情感在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中起决定作用,它表现为愉快、烦忧、反感;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认清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构成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认识、并寻找解决对策,对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关。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尤其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中青少年学会和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逆反心理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发育逐渐成熟,导致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朦胧地意识到自己变成“大人”,对自己的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对成人依赖越来越少,他们认为自己应管理自己,面对老师、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如老师诲人不倦、家长苦口婆心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大人”意识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在知识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动摇性,看问题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常言道:“长辈过的桥比小辈走的路多,长辈吃的盐比小辈吃的饭多”。这说明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比青少年丰富,看问题深刻、透彻、全面。而青少年在认识事物方面偏差太大,往往会把老师的正确教育和家长的有益引导,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和自己过不去,伤害自己的自尊心;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和打击报复的错误想法,这样逆反心理就产生了。
(二)客观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表现为:
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青少年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不同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恨铁不成钢的美好想法,往往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教育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是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若不能很好地掌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往往与希望相反。比如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在读初中,他父母在每次考试中要求科科都在90分以上,如达不到这个分数,回到家里会遭到父母的毒打,最后连家都不敢回去,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受到法律的制裁。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一些教师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恰当,处理问题有不合理、不公平行为,比如,言语不当,伤害了学生自尊心,甚至体罚学生,形成对教育者的排斥,出现逆反思想;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上课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也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反感和心理上的逆反;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好,对差生一点小错就揪住不放,使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社会不良因素也是造成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时期,情绪比较敏感,但不稳定,比较强烈,但相对脆弱,变化迅速,但不持久;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同时青少年还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有些青少年参加赌博、吸毒,涉足营业性歌舞厅、不健康录像厅、游戏厅和网吧等。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在不少青少年中存在不良英雄观,使这类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青少年在各方面全面发展,一方面教育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对被教育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进不足之处,尊重青少年自身发展,用真诚的心去融化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行动,使他们接纳自己,减少青少年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建立起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关系。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无论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社会实践都证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合情合理,并非符合人们要求,但由于感情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受感情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有的学生有某一科学习兴趣浓厚,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因为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感情上多些相容、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里就少些厌恶和背离,逆反心理就会淡化或消除。
3.加强社会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国家和社会要加强对网吧、娱乐场所、游戏厅、音像制品等的监督和管理,在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经营性娱乐场所,还青少年一片净土。当今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是因为好奇而去崇拜偶像继而模仿。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科学地分析其原因与危害性,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理念,避免盲目崇拜,克服和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要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的心里是信心和力量,也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叛逆者;多一句赞美,就可能救一个动摇不定的青少年加入我们期望的行列;多一点谅解和理解,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改正过来,但其心里是不高兴的,至于粗暴的批评和过激的教育,不但收不到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调适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些赞美。
总之,针对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交流和沟通,让受教育者自主而不逆反,逐渐走向成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使社会更加和谐,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全彩.论创造型人格的家庭培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李成均主编.家庭教育学[M].海口市:南方出版社,1998.
[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编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