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中“趣”的培养

2009-09-21王敏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祥林嫂语文课美的

王敏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是学的内驱力。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占优势,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迁移到所学知识上,就要根据所学的知识设置一些相应的能引起其兴趣的活动。当他们注意力集中时,再教给所学知识,就能使他们易学,易记,易于观察、分析、想象,易于发展思维。这样教,于学者,轻而易得,于教者,事半功倍。所以说,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引导学生挖掘、感受语文教材内容中的“美”

1.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汉语具有强烈的美感,优美的语言不仅读起来娓娓动听,并且能表现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了几幅画面就会使人产生联想,体会到游子思乡的凄凉心情。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优美的语言,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相比所独有的优势,如不能把它们充分发掘出来,又怎么能体现出语文课的魅力呢?

2.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美”。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在情感取向的作用下,对语文课产生强烈的兴趣。“虽然审美认识也是一种理智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永远是通过感情上的向往,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这种情绪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个心灵,并且它发生在展开逻辑思维之前,往往预定着思维和意志的方向(即也决定道德行为)。(引自德米特里耶娃所著的《审美教育问题》)如学习《祝福》这一课,讲祥林嫂时,我不仅扣住她的眼睛的变化来讲,也注意了她肖像的变化。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经历了多年被欺凌的生活后,她“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这些变化,暗示着她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让学生看到人物的悲剧命运,从而体会鲁迅先生的匠心独运。文学作品人物的色彩,往往带有作者的心理感受,老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祥林嫂的命运的同情,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学生自然会关心祥林嫂的命运。使学生为学习这一课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3.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教材的“艺术美”。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叶圣陶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得到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享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美蕴含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中。

首先,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带入各种美的意境中。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描绘的纯净的雪景;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表现的清幽的境界;还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所渲染的艳丽而又热闹的春天。这许多的美景,学生生活中不一定见到过。但他们徜徉在美丽的文学世界中时,却能一一领略,他们又怎么能不对语文课着迷呢?

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还有《陌上桑》中的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她们不仅美丽得让众人倾倒,而且对爱情专一。这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对学生有较大的感染力。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艺术学科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应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

1.把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手段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同时也使语文课变得更有情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是脍炙人口的一段。诗人用了大量的比喻,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又用“嘈嘈”“切切”等叠音象声词,借助于语言的音韵,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嘈嘈切切错杂弹”更是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交错出现的旋律,使人在朗读吟诵中受到了美的教育。当我们朗读这篇课文时,根据文章的内容配上琵琶曲的音乐教学效果一定会特别好。

2.将绘画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由于王维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诗人仅用淡雅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富有生气,犹如世外桃源。上课时,我要求学生依诗作画,画中要体现诗中之月色明净皎洁,雨后松林格外苍翠,白练似的清泉从石上流过,竹林中若隐若现的浣女,荷塘里微露的渔舟,整幅画面虚实结合,通过着色、会光的绘画技巧把学生带入一个晶莹透明的艺术境界。让同学们在欣赏之余很自然地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的味道,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生机。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尝到创造美的喜悦。像上述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有什么理由会不喜欢呢?

三、加深学生对语文课这门基础学科的作用的认识

正如纪伯伦所说:“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们航行的灵魂的舵与帆。”前面,我们已谈到如何让学生扬起热情的风帆。那么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把握好舵,对准航向,还必须晓之以理。也就是说,要加深学生对语文课这门基础学科的作用的认识,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

要将语文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因为学生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需要语文知识;要与朋友、亲人交流思想感情,也需要语文知识;将来他们在工作中或学术研究中写论文、写总结等等都需要语文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将语文课与当前的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因为学生毕业后,作为公民,作为建设者,在贸易、管理工作中,人际交往更为频繁,经济活动更为突出,语文知识应用更为广泛了。

总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感到乐在其中,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祥林嫂语文课美的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打破平衡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好美的雾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