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09-09-21王必锋王厚双
王必锋 王厚双
[收稿日期]2008-11-19
[作者简介]王必锋(1977-),男,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王厚双(196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合作。
[摘 要]自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辽宁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本文运用SWOT分析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SWOT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3.026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3-0073-05
自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大需求同步拉动下,经济社会实现同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辽宁省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表现明显,成为带动东北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但是,推动东北三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辽宁省仍是东北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东北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6年达到了56%左右。然而辽宁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辽宁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最早是由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1966)[1]提出、后经布朗宁和辛格曼(Browning & Singelman,1975)[2]等经济学家的发展而得到深化。他们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等特点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国内还找不到公认的或者统一的定义。薛立敏 等(1993)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狭义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业、经纪等)以及大部分的分配性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通讯、仓储等)[3]。程大中(2006)认为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者服务业。界定清楚生产者服务业是很难的,因为有些服务行业(交通运输服务、银行服务等)既可以被看作生产者服务业,也可以被看作消费者服务业[4]。
李清娟 等(200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具有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显著特征,即中间投入性、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高度的专业性[5]。
常修泽(200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支撑的服务业,包括产前服务(企业研发、工业设计等),产中服务(包括以供应链管理为实质的物流服务业等)和产后服务(如销售等)[6]。
夏杰长(200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但最为重要的则是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研发服务业、租赁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等[7]。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和中国统计年鉴对于服务业的新分类标准,本文以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7个领域作为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范围。
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SWOT分析
根据以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本文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加以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生产总值11 021.7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如表1所示,2000-2007年,GDP年均增速为13.15%,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接近12%;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6.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4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04-2006年分别为1 260.29亿元、1 342.39亿元、1 469.78亿元,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具体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基本也都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见表2)。
2.装备制造业具有优势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石化、冶金、机电装备是辽宁省的工业支柱,计算机软件制造业和新型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向工业化中后期升级转换已经成为辽宁省向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趋向[8]。从规模上看,2007年,辽宁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 047.00亿元,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 432.44亿元。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就意味着辽宁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5 047亿元以上。
因此,辽宁省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利支撑,而且也将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省作为东北金融重镇,拥有全国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和东北地区唯一的外汇交易中心,沈阳、大连具有金融业监管、决策、信息和清算功能中心的优势。这为把辽宁省进一步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外资金融保险机构集聚地和离岸金融基地,增强以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区为基地,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外资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有利于辽宁省发展金融服务业。
辽宁省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口岸城市,有现代物流和贸易中转的天然优势,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及相关服务业,如电子商务、仓储配送、运输分拣、货代报关、结算理赔等产业。
(二)劣势(Weaknesses)
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对较低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04-2006年分别为1 260.29亿元、1 342.39亿元、1 469.78亿元,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4.82%、42.30%和41.47%。增加值虽然逐年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据中国服务业发展课题组的研究,2005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47.06%,占GDP的比重为18.91%,高于辽宁省2006年的比重。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约为70%,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9],比辽宁省要高出将近30%。
从国内先进省份来看,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8.64%,占GDP的比重为41.58%;上海市的这两个比重分别为52.55%和26.59%,均大大高于辽宁省的水平,天津、浙江及广东等省市也高于辽宁省的水平(见表3)。
2.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不高
无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全国先进省市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了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创造了更多的产出。而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则为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2006年辽宁的教育、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这两大知识型服务部门占当年GDP的比例分别为2.27%和0.78%,金融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当年GDP的比例分别为2.70%、1.02%和2.11%,均未超过3%,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的比例甚至低于1%,而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则相对较高(见表4)。说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
3.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辽宁省服务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以沈阳市为例,在服务业44个大行业中,除零售、商业代理、房地产代理、旅馆、旅行社、娱乐、计算机服务等7个行业外,其他行业外商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都低于5%,其中20个行业的比重都在1%以下[10]。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和缺乏竞争,不仅导致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丧失,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而且还会抑制服务的有效供给,限制消费者的选择,影响整个服务业的产业化发育程度,从而直接制约了服务业的经济增长。
4.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不足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歧视和限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11]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辽宁高中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流动比重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4%和12.8%,流向外省的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高达54 万人,占全省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15%。大批高素质人才外流,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辽宁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来辽宁视察时指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党的十七大对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
2.国际服务业转移
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以服务业为主导,服务业的离岸外移( service off-shoring)包括服务过程外包( service out-sourcing)和服务业直接投资( service FDI)两个部分,其中直接投资是服务业国际转移最重要的内容,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对于一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巨大,同时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口岸城市,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及相关服务业具有优势,是外部服务业进入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理想之地。
3.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与改造的重大决策。2007年8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发布《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东北振兴的思路、目标和措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任务。这些政策、目标与措施的制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机会。
(四)威胁(Threats)
1.金融危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外资
金融危机会恶化当前的世界外部不均衡状况,引起汇率的波动,导致利率升高,产品的价格升高,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所有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全球FDI的流动。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08》的预测,2008年全球FDI流量比2007年将减少10%左右。2008年上半年,全球并购的FDI比2007年下半年减少了29%。虽然中国仍然是未来2~3年最具吸引力的FDI流向国,但其总量也有可能减少,这样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吸收FDI的数量或将减少,进而影响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经济增长减缓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辽宁省出口减缓,影响了许多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从而影响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对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影响,由于出口的减少,对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需求降低,自然影响其发展。
三、辽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搞好规划,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
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按照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围绕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目标取向,兼顾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需要突破的瓶颈性制约,通过制订规划,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区域集中,营造有利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
要从全省发展战略的高度合理规划,优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应根据全省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制订,并强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实施。突出重点部位,抓住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和途径。实行差别化发展,引导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资源的聚合与合理分布,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产业格局。
针对国际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理清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确定“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领域、鼓励和扶持政策,制订科学可行的规划,推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2.依托制造业,实施产业融合战略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的转变,而不能脱离制造业单纯地发展服务业,应加大对知识和科技的投入,加深与制造业的互动,在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不断深化发展。要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因此,辽宁省应该以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石化、电子机械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的投入,促进辽宁省重装机械、石化设备、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与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3.突出中心城市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
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充分发挥沈阳、大连这两个中心城市的作用,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向中心城市的相对集中。加强沈阳、大连与抚顺、营口、鞍山、本溪、辽阳和铁岭等城市的联系,发挥以沈阳和大连为支点的城市群的优势和功能,辐射周边市区。这样,一方面,中心城市获得了广阔的腹地,为其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依托;另一方面,其他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承接其转移出的生产能力,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并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为自己提供资金、信息和科技支持。
4.积极承接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业
辽宁省应立足东北亚地区,加快承接欧美服务业转移。辽宁应该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有重点地加大对日韩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招引力度,并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带动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培育产业带。主动拓展与欧美地区服务贸易,促进辽宁外商投资来源地的多元化,积极承接欧美地区金融、IT、中介等服务行业。
辽宁不要盲目不加区别地兼收并蓄,而是有选择地承接有助于制造业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如物流、信息、金融、项目咨询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沈阳、锦州和大连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引导外资进入保险、证券、期货行业。
5.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的力度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缺少专业人才,这是制约辽宁省生产性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快对紧缺人才的培训。首先,应采取措施充分调动省内大专院校、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参与培训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积极性,鼓励相关专业开展相应的学历教育和专项培训;其次,要鼓励社会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举办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班,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尽快形成具有辽宁特色、适应今后发展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另外,加大同省外、国外的交流,必要时可在全国范围内或从国外聘请在相关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H Greenfield.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6.
[2] H Browning,J Singleman.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Springfield: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1975.
[3] 薛立敏,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93.
[4]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45-52.
[5] 李清娟,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园区开发:理论、策略、案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 常修泽.中国转型期发展服务业中的五组经济关系研究[J].理论动态,2006(1):10-18.
[7] 夏杰长,刘奕,顾乃华.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知识化[J].工业经济,2007(9):54-59.
[8] 杜辉.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07(4):46-53.
[9] 王子先.“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商机[J].经济前沿,2006(9):4-7.
[10] 王厚双.加快发展沈阳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R].2008.
[11] 李善同,侯永志.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J].经济要参,20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