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读诗
2009-09-18曹烽木斧
曹 烽 木 斧
诗人:曹 烽
诗作:《雪夜》
推 荐 人:木 斧
推荐理由:不露声色的情侣侧写。
雪 夜
群山睡了
大地睡了
山村静悄悄
只有雪花无声地飘
她轻轻柔柔
疏密有序,不急不躁
铺满了屋顶
染白了树梢
踩雪吱吱声
引来几声狗叫
谁家飘来煎咸刀鱼味
混着雪味香得魂销
披着满月雪花钻进茅屋
老伴正烫着白干烧
木 斧评语:
雪夜赏析
曹烽的《雪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
夜,在北方的一个小山村,雪,静静地飘落。“群山睡了,大地睡了”,山睡了,地睡了,一切都静了。雪,“轻轻柔柔,梳密有序”,这是对夜,对雪诗意地描写。
静中有声。“踩雪吱吱声”静中有味。“谁家飘来煎咸刀鱼味”。这轻微的声音,都能听得真;这味的吸引,超过了一切山珍海味。
夜,美级了,雪,美极了,风景美级了。写景,乃是写情。最后人物出现了,隐隐约约地出现了。诗,烘托出一对恩爱夫妻的倩影,却又不露声色。你可以感觉到,却又无法具象化。这便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
诗人:娜 夜
诗作:《相遇》
推 荐 人:张庆岭
推荐理由:捕捉一个精美的瞬间。
相 遇
英雄和美
都老了
一朵雪 在我们相握的手上
怀着时间和风雨的歉疚
雪花很小
落得很轻
有一句问候 与问候
不同
往昔在里面
未来也在
多好的眼前——
往事看着昨天
我
看着你
张庆岭评语
经典的瞬间
一对故人,抑或一对恋人,甚或一对曾经叱咤风云的时政要人,邂逅相遇了。“英雄和美/都老了”,这就等于说:几十年过去,你的英雄气概与我的美丽青春,都老了,都逝了,这已是万般无奈却又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英雄老了,仍是英雄,而美女老了,还是美女吗?这是我想的,而诗人并未说。
第一节,开门见山,只奔主题。第二节,诗人宕开笔墨,不再写人,而是在写“雪”—— 一朵雪在我们相握的手上怀着时间和风雨的歉疚/雪花很小,落得很轻”。这朵雪是什么呢?是深厚的友谊?是纯洁的爱情?还是多少年前也许平淡无奇也许惊心动魄的人间故事?也许都是吧,正是这些友谊、爱情、故事,如今又一次“在我们相握着的手上”闪亮登场了,而且还怀着歉疚,而这歉疚无疑是时间的歉疚、风雨的歉疚,即使“它们”很小,很轻,甚至一闪即逝,却又是怎样地动人心弦啊!这一节对历史的回忆,十分巧妙,“雪花”意象的成功营造,有着一石二鸟的功效,凝练,精美,诗的冲击力很强。
第三节,回到现实。故人相遇,免不了问候,但,眼前的这两个人还用得着问候吗?那是问候吗?问候属于礼节,属于寒暄,而他们则不是,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手上,在他们的心里——全是“往昔”,全是“未来”,全是再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干言万语”,以及与千言万语一起迸发出的沉默,往昔的一切,未来的一切,美好也罢,遗憾也罢,怎一声问候了得。所以诗人不动声色地说“有一句问候 与问候/不同”。这一节,极其有力地助长了读诗人的想象力。
最后一节,诗人把慨叹、欣喜、祝福,全部定格特写在那里——“多好的眼前——/往事看着昨天/我/看着你”。天,不要动,地,不要动,时间,不要动,就让眼前成为永恒!圆满的结局,多么经典的瞬间。
然而……
没有“然而”的诗,彰显着诗人的高明。
诗人:郁 葱
诗作:《知道的未必去做》
推 荐 人:李 黑
推荐理由:负重漫长人生,引领人们走向未来。
知道的未必去做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朝
一个方向走,
越走越肤浅,
越走越狭窄。
其实我也知道
稍稍一转弯,
就显得深刻。
李 黑评语:
“一根筋”与坚守自我
现代人,大多在研究“脑筋急转弯”;诗人郁葱却不然,他一个人默默地探讨着《知道的未必去做》。这一首诗像一枚临产的珍珠贝,从遥远的沙滩朝我们走来,而它不肯转弯向深海走去。
读这首诗,我们首先得绕过对“肤浅”与“狭窄”二词的习惯印象。就诗而言,这是一首深刻得恐怕再也不能深刻了的诗。诗人重在倾力雕塑正道人生,而不是轻描淡写生活皮毛。“越走越肤浅,/越走越狭窄。”这里的“肤浅”,是逐渐呈现、明白的意思,也就是对人不对事越来越看清本来面目。这里的“狭窄”,不言而喻,指的是“蜀道之难”吧。
“其实我也知道,/稍稍一转弯,/就显得深刻。”诗眼顿出,引人深思。为什么明知可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信仰。人,要有信仰,特别是在社会复杂的变革关口。人一旦失去信仰,就难以保住道德底线。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要走人生正道,是多么艰难,正如诗人感叹的那样,“越走越狭窄”。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诗人仿佛在为人们击鼓呐喊,即使“越走越狭窄”,也要义无反顾地走到底。
一首短诗,却能负重漫长人生,引领人们走向未来,怕只怕来者半途“稍稍一转弯”。
诗人:非 马
诗作:《醉 汉》
推 荐 人:冰 花
推荐理由:全球华人和人类共同的思乡曲。
醉 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走来
冰花评语:
乡愁情怀
自古至今,写乡愁的诗很多,从李白的《静夜思》到余光中的《乡愁》,都是思乡游子最好的精神食粮。李白的《静夜思》给人以景色的美感,读后会让人赞叹诗人的才华, 但并没有引起太深的共鸣和感动; 余光中的《乡愁》诗给人以形象的美感,也多少让人有所感动,但因受写实、地域和历史背景的局限,略显缺少点张力。而非马的《醉汉》除了美感外,给人更多的是心灵的冲击和震撼。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台湾同胞及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那么非马的《醉汉》则是无国界疆界的全球华人和人类共同的思乡曲。
短短的一生,却千回百转,人生之路曲折多艰,如万里回肠回荡着愁绪。游子在外“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却时时想念着生养自己的白发苍苍的母亲。母亲啊,您的儿子在外努力做事踏实做人,等忙完了手头的事就回来看您:“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这首发自游子心灵的形象而生动的呼唤,感动了不同肤色、种族和国家地域的读者。亲情的血浓于水,爱家爱国的普通又高洁的情操尽在诗中。四十个字所包含的浓浓思乡情结让每位游子为之震撼,过目后就终生难忘。深沉凝炼难以言表的游子经历是诗人赋予此诗意境美与内在美的生命。同时,这诗也凝集了造形与韵律的外在美,堪称乡愁诗中的绝代佳人,是乡愁诗的巅峰之作与经典极品。它属于世界的文化精髓。人们常说好诗如好酒。而这首题为《醉汉》的诗表面上看发于酒止于醉,散发着浓浓的酒香和醉意,却教人醉更教人醒,字字句句深深地刺痛了游子的心。此诗的标题领军了整首诗,这也是非马善于把题目作为诗的重要部分的一个好例子。非马这首《醉汉》让我们更体悟到非马飞得有多高多远。这首《醉汉》穿越了时空和地域,永远抚慰着离乡背井的游子,永远在人们的心灵天空上翱翔。
诗人:阿卓务林
诗作:《宁蒗的蒗》
推 荐 人:泉 溪
推荐理由:具有粗粝的原生态特质。
宁蒗的蒗
你说你不会拼读宁蒗的蒗
这并不奇怪,与你的阅历和学识
更是风牛马不相及。它仅仅说明
你从未到过此地。翻开《汉语词典》
宁蒗的蒗确实形单影只,孤寡落寞
也不多情。它仅仅和“宁”字一起
组合成一个50岁的彝族自治县
就是家,就是土豆,就是燕麦
就是给我生命的母亲,就是祖国
此刻,我就在这个字所覆盖的土地上
谈情,说爱,娶妻,生子,做梦
泉 溪评语:
质朴的表达
客观地说,以往读阿卓务林的诗感觉是平面的,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仅仅记住了一位少数民族诗人的名字而已,这首看似很笨拙的诗却是个例外。他像一位小学老师在教我们认一个很普通的,甚至没有多少意义的字。但对他是有意义的,因为是家,是土豆,是燕麦,更是母亲和祖国。诗到这里就提升了诗的意境和高度。这首诗的另一双“诗眼”还有一句:“此刻,我就在这个字所覆盖的土地上”如何如何,一个字都能覆盖一片土地,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读懂这些,是要叫人会心一笑的,因为他写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了。难怪有《诗刊》的资深编辑评价他的诗歌,说他的诗歌表达具有粗粝的原生态特质,在整体叙述方式上给人以深远辽阔的陌生化感受。这一点不假,更难得的是让我们见识了一个云南边地的小县城的风姿和魅力。
诗人:李清联
诗作:《站牌》
推 荐 人:屠 岸
推荐理由:这个“站牌”的“站”,是双关语。
站 牌
站牌站在那里,微笑着
看着一些人上车
一些人下车
向东去了
向西去了
向南去了
向北去了
站牌站在那里,微笑着
看来去的人匆匆忙忙
它不上车
它不下车
也不坐车
也不开车
屠 岸评语:
站牌的意与象
李清联的短诗《站牌》,写公共汽车站上的牌子:“站牌站在那里,微笑着/看着一些人上车/一些人下车/向东去了/向西去了/向南去了/向北去了//站牌站在那里,微笑着/看来去的人匆匆忙忙/它不上车/它不下车/也不坐车/也不开车”。初一看,似乎“不知所云”,说说等于没说。再读几遍,便觉得要笑,要品出点什么东西来。“站牌”这个主人公,是旁观者,还是主宰者?它本是指示牌。乘客上车,下车,走向东、南、西、北,都凭借它的指示。它不上车,不下车,不坐车,不开车。它不是执行者,不是实践者,不是行为者。但这里的一切行动,一切实践,一切行为,都凭借它的指引。但它一动也不动。这个“站牌”的“站”,是双关语。它既是车站的站,又是站立的站。它在车站上永远站立着。它的唯一行为就是“站”。它“无为而治”,它“指挥若定”。它对一切都是“胸有成竹”?或是“胸中无数”?它“微笑着”,始终“微笑着”。它是“众”以外的独立体,又与“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系的纽带不就是这“微笑”吗?它是如来?还是老聃?还是耶和华?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