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
2009-09-18林宏宇
林宏宇
摘要: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结合企业自身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方式,围绕企业自身独特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规范化、流程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制造型企业
一、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分析
企业的信息化包括以下层面的内容:数据的信息化;流程的信息化;决策的信息化。制造型企业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复杂而独特的生产类型导致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求也独具特点。制造业务流程一般以销售业务为起始,以售后服务业务为结束,中间贯穿以项目计划驱动的产品开发、配套采购、产品生产、产品交付等业务过程。在各业务流程阶段,制造企业业务管理需求重点各不相同。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求涉及到项目管理、产品数据/产品生命周期(PDM/PLM)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tKM)等多种应用的结合。
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内制造企业中以项目型为主的生产管理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落后。其原因包括:许多企业仍然为职能型组织架构,未能建立起项目型或矩阵型组织架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经理职位。在企业没有较完备项目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很难有显著的管理信息化应用成效。许多企业的工艺与生产能力配备无法适应柔性制造需求。部分历史较为悠久的企业,还受到历史延袭的“大而全”机制制约,应对市场需求的方式只能是基于预测的物料大量储备。因此,管理信息化应用很难对企业经营状况起到实质性的改进推动作用。部分大型制造企业,其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大、产品利润率低的特点。企业难以拨出长期、大量资金用以支持信息化建设,引进并实施与企业规模和需求量级相适应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多数中小型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面对其他生产类型制造企业的应用需求,难以适应项目型制造企业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应用需求。
二、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意义
从宏观上看,制造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上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从中观上而言。企业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利用;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从微观上看,企业信息化可以为使用人员带来:降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等优势。
三、推进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解决制造型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即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利于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做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