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评述
2009-09-18王爱虎
王爱虎
摘要:在我国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提升到全国战略的情况下,本文对新兴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已有的综述性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分析,期望为相关学者和从业人员迅速、系统地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一条捷径。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综述
中国分类号:F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2-0036-07
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世界在见证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乃至运输管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在中央政府和许多省政府均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的今天,国外则将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关注点转向了供应链管理。考虑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正在逐步成为国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而其理论体系仍然还不是很完善,本文将从发展沿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已有研究综述、国内外的教育现状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解析。期望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发展历程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注重“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到后来的“物流(Logistics)”和最近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三个典型的阶段。基于对翔实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Farris对1850年至1992年间美国运输与物流的学术思维转变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发现关于运输与物流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50年代的经济学家亨利·亚当斯,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他讲授了一门关于运输经济学的课程。从1850年至1931年,人们主要围绕以铁路为主要运输模式的交通运输问题,如铁路运输的经济性分析、铁路规划、成本和定价、法律和规章、交通管理、铁路货代等进行研究。在经济大萧条和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交通运输的主要模式如铁路运输(1917年)、公路运输(1935年)、航空运输(1938年)乃至内河水运(1940年)等先后被美国的联邦政府所控制,针对交通运输的文献和书籍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反而是军事的需求导致了运筹学和军事物流学的产生。二战后,从1950年至1992年的40多年间,见证了从“交通运输”向“物流”的过渡,教材标题中的“交通运输”逐步被“物流”所取代,关注的重点也逐步从交通管理和实物分拨扩展到采购、库存控制、物料需求计划甚至销售渠道等。
出于与Farris相同的目的,Kent和Flint以著名专家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同一时期物流思维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归纳。将物流的发展归结为6个不同的阶段,同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起始点、人们关注的主题以及起主要作用的学术领域,详见表1。
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而言,1990年是一个分水岭。文献分析以及博士论文选题分析均表明,供应链管理成为学者和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采用与Kent和Flint相同的方法,Larson等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个概念并存的情形,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委员会中资深人员的深度访谈,对人们关于两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进行了归纳。发现人们对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关系的理解可以分为四种:传统主义者(Tranditionalist)、重新命名主义者(Relabeling)、联合主义者(Unionist)和交叉主义者(Interseetionist)。传统主义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重新命名主义者认为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名称而已;联合主义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范畴要大于物流管理,与传统主义者的观点刚好相反;交叉主义者则认为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部分交叉的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四种风格迥异观点的并存,说明目前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无论在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乃至学科基础方面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因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仍然可以归属为新兴的交叉学科。
上述三篇综述性学术论文清晰地勾勒出过去的约一个半世纪发达强国美国从“交通运输”到“物流”再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路径。该发展历程也可以从1963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的“美国实物配送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于1983年更名为“美国物流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后又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员协会”(Council of Supplv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CSCMP)的名称变更中得到印证。
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和方法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个交通运输学、军事学、计算机科学、营销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这部分将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该领域的整体情形进行分析,以期勾勒出该领域的大致轮廓。
对某一领域博士层面研究主题的归纳和分析是勾勒该领域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以南佛罗里达大学市场营销和物流系的James R.Stock为首的学者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博士论文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自1970年至2004年的35年间,共识别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1833篇博士论文。为保证对不同时期博士论文研究的一致性,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分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逆向和绿色物流、分销渠道等24类。从1970年~2004年不同研究主题博士论文的数量和所占比的变化中可以发现:
(1)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表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2)决策支持系统、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管理等成为当前博士论文研究的主导选题。
(3)运输,仓库与储存,DRP、JIT、Kanban和MRP三个领域博士论文的数量有所减少;工程物流、人力资源、选址分析、订单处理和信息系统、包装和全面质量管理等领域仍然保持低靡的状态。
与Stock的研究类似,Gubit等对北欧地区1990年至2001年的75篇博士论文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对该地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
(1)从研究主题看,作者将研究主题分为系统设计、结构和有效性,分销和路径规划,组织发展和竞争力研究,系统集成,环境问题,合作(组织间或与供应商的合作)、第三方物流,物料搬运和运
输系统8类,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博士论文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3%、12%、9%、11%、3%、15%、4%和13%。对诸如客户需求、战略采购、网络协调、精益性和敏捷性、可持续性、供应链设计、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和虚拟物流等主题则没有涉及。
(2)从研究目的看,如果将研究的目的从浅到深依次分为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理解性研究、诊断性研究、规范性研究和控制性研究,则北欧地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博士论文的比例分布为20%、27%、10%、17%、0%、21%、3%和3%。约一半左右的论文属于描述性和探索性研究。
(3)从研究设计看,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又可以细分为定性的实证研究、定量的实证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混合型实证研究。北欧地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博士论文的分布分别为理论研究30%,实证研究70%,其中定性实证研究为8%、定量实证研究为38%,而混合性实证研究为24%。
(4)从研究的时间跨度看,对时点情形研究的比例高达82%,而长期跟踪研究的比例仅为12%。
此外,Saehan和Datta通过对1999年至2003年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和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上442篇有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使用基于直接观察的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尽管问卷调查方法仍然是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但在实证研究中人们也逐渐开始使用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如假设检验的使用就越来越多。而且,问卷调查研究有从探索性研究向模型构建和检验发展的趋势。同样,Burgess等对从ABI/Inform Global Proquest学术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出的100篇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学术论文的系统分析,发现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相对新的学术领域,绝大部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流程”的概念盛行而且研究方法基本属于概念分析、实证调查或案例研究。
上述统计分析以及作者长期的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以及市场化程度均较为完善和发达,因而对该领域的研究从运输模式、交通管理、定价、政策等主题逐渐转向企业间的合作以及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网络的构建,因而大部分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倾向性于联合主义观点,认为物流已经弱化为供应链下属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一。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由于物流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人们关注的仍然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物流的规划等主题,部分国家和地区才刚刚通过跨国公司的渗透而接触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和地区学者和从业人员通常倾向于传统主义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有机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目的也更多地表现为理解性研究、诊断性研究、规范性研究和控制性研究;而其他国家的研究则更多地表现为描述性研究、探索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理解性研究。至于研究方法,由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新兴学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乃至欠发达国家,实证研究方法均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此外,规范研究方法尤其是物流和供应链仿真等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综述简介
除了前文提到的几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回顾和综述文章之外,这里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维度对近几年发表的关于该领域的综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予以系统归纳,以期为该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个迅速了解最新领域发展态势的途径。
(一)国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综述研究
1、逆向物流:尽管逆向物流是目前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关于该领域最新的研究综述则不多见,最早的综述文章是Carter和Ellram于1998年发表的。由于当时关于逆向物流的学术文章不是很多,所以作者在简要介绍相关的文献之后,提出了一个未来研究逆向物流的理论框架。
2、供应链的集成和整合: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均在如何通过横向资源的整合来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有研究表明,当企业面临快速多变的市场挑战时,组织的惰性使得企业很难通过自身的发展或购并来获得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21世纪的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横向整合以联盟的方式将同类或同地区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打包外包给具备相应能力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从而获得运输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面对以自身发展、外包还是结盟/合作来迅速获取服务更高水平顾客或更广范围顾客的物流服务需求时,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选择以结盟/合作的方式获得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欧洲物流中心的比利时和荷兰,Cruijssen等就观察到了超过50多个著名物流公司的横向结盟。尽管物流与供应链的纵向整合和集成,如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MI)、有效消费者响应(ECR)以及联合计划、预测和补货(CPFR)等理论与实践已经受到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横向整合和集成的研究则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作者在对横向整合和合作的概念予以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横向整合/合作的影响因素、面临的障碍和推动要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综述。此外,Power从战略的高度对供应链的集成及其实施进行了综述,从核心流程的集成、整合的战略和规划、集成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三个维度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供应链的集成过程中采取一个全局和系统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3、生产与运作管理领域对供应链管理的贡献:通过对1992年至2006年大约15年间发表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杂志上的关于供应链管理研究文章的分析,Kouvelis等试图说明该杂志对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贡献,同时阐释供应链管理领域在该杂志未来发展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从供应链动力学和长鞭效应,供应链的设计、能力和采购决策,供应商管理库存和供应链重构,供应链规划和调度,供应链管理的教学,供应链的协调,多渠道整合(网上和网下采购和分销的协调),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延迟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9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最后,作者指出了应对人为或自然灾害的供应链风险管理、闭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的实证研究、供应链的多智能体研究、服务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RFID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等未来研究方向。
4、从运筹学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中需求和提
前期不确定情况下多阶库存的管理研究进行的综述:在过去,供应链的各部分(供应链的不同阶)是独立管理的,不同阶间的协调通过大量的库存来实现。工业研究表明:库存成本通常可以占到一家制造企业总资产的20%到60%。在竞争如此激烈的21世纪,来自市场的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对多阶供应链进行系统协调和管理。所以,多阶库存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主旋律之一。Gamas和Gtineri对发表在1996至2005年,运用运筹学方法对多阶供应链进行研究且关注点在需求和提前期不确定性的近百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将相关研究分为纯数学建模、混合(同时使用数学和其他方法)建模、METRIC建模、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纯仿真建模、Staekelberg博弈、文献综述和其他方法(如启发式方法和模糊集等方法)8种类型。
5、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自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被提出后,博弈论就被广泛地应用在人类学、拍卖、生物学、商业、经济、哲学、政治和体育等领域。在早期的狂热之后,对博弈论的研究在20世纪的60至70年代间走人低谷。然而,在过去的20至30年间,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为此,Leng和Parlar对截止到2004年的130余篇关于博弈论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论文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将该领域的研究分为从单位购买成本固定的库存博弈,带数量折扣的库存博弈,生产和定价博弈,关于其他属性的博弈,库存、生产、定价和其他属性综合决策的博弈等5种类型。研究发现:(1)58%的论文发表在过去的10年中,在2000至2004年发表的论文比例为40%;(2)在2000至2004年间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归人上述的第一、第四和第五类。
6、仿真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整体成本提供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通常用解析方法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局部问题进行研究,其结果是得到局部最优解而不是全局最优解。在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如此普遍的21世纪,顾客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使能,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倡导从供应链系统层面对其进行整合和集成。为此,仿真技术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Riddalls等的研究表明:供应链的全局行为只有通过动态仿真才能予以评价。然而,目前关于供应链的仿真研究还不是很多,急需从系统层面对供应链的仿真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为此,Chu对收录在ABI Inform/ProQuest和EBSCO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杂志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等中的关于供应链仿真的文章进行了梳理,从仿真方法、不同行业的供应链仿真、牛鞭效应仿真、供应链的协调以及信息共享仿真、改进策略仿真等5个方面对现有文献的成果进行了归纳。
(二)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综述研究
由于国内与国外杂志在办刊理念上的本质差别(国外杂志通常给作者足够的篇幅以阐述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而国内大多数杂志则不然),所以,尽管许多杂志有选择性地刊登一些综述性文章,但其中质量较好的则不多。下面对国内的部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综述文章进行介绍。
总体而言,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乃至交通运输管理多领域或多种观念并存的阶段。
就物流管理而言,李永先等从应用角度将物流系统仿真分为生产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配送系统仿真和供应链仿真三种,随后对各领域研究的特色、应用研究成果、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同一课题组的林岩等还对物流优化问题中的定位一运输路线安排问题的发展历程、问题分类和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沙梅归纳了国外和国内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动态进行总结并指出该领域研究的方向、特点和前沿理论。
就供应链管理而言,陈冬和顾培亮回顾了学术界关于供应链管理领域若干问题如模型描述、组织整合、流程再造、时间压缩等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进而识别出多供应商问题、协调机制、后勤问题、全球供应链和联盟关系等热点问题,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张力菠等”。。在回顾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发展概况并比较供应链管理的几种研究方法基础上,分析论证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现代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的可行性。陈勋和毛波对多智能主体系统在供应链运行过程的模拟、优化、实施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评述。Zhao等对基于中国情景的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和质量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目前中国关于决策科学领域的研究仍然出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的研究是描述性的。
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国内外教育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美国开展的较早且发展的较成熟,因而,对该领域教育情形的分析做得也相对到位。意识到企业界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Lancioni等对美国该领域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56.7%的美国大学没有提供该领域的任何学位,23.3%提供MBA学位,10%提供研究生(MS)学位,6.7%提供博士学位,各层面学位均提供的大学仅为3.3%。就该领域的师资力量而言,20.8%的美国大学仅有1位老师,12.5%有2位老师,20.9%有3位老师,20.9%有4位老师,即约有75%的美国大学仅有少于4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专业老师。作者同时指出,即使是在条件如此成熟的美国,成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学位项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诸多挑战。与此类似,Rutner和Fawcett意识到美国的物流管理在过去的十年间已经逐步过渡到供应链管理,而关于大学、专业机构和学术刊物等是否也实现了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仍然不是很清楚。为此,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该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学术界和企业界均已经意识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供应链的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性且均试图通过提供相关的课程、文章或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满足业界的需求或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然而,就其效果而言,企业界无论是对大学还是专业期刊在该方面贡献的认可均低于学术界,而且业界对逐渐被该领域学术界所忽略的专业问题如交通运输问题等的价值有更高的认可。此外,Golicic等在意识到尽管业界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全美该领域的博士培养则供不应求,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无人培养该领域人才的情形。为此,作者对该领域的博士生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弥补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种种迹象表明,即使是在美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
的学科设置以及学术界和企业界对该领域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欧洲,Hoek对英国物流管理领域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该领域的教育目的是试图达到营销技能与研究技能的全面发展,而且对英国是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Gammelgaard则对北欧(包括瑞典、挪威、芬兰、爱尔兰和丹麦等国)于1997~1998年成立的北欧物流管理联合博士项目的背景、课程设置、运作模式及其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中国大陆,大批跨国公司的入驻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理念,而政府对现代物流的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物流管理的追捧,由此引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教育市场的蓬勃发展。就学科体系而言,部分院校已经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而物流管理领域的本科教育也在早期的物资学校、交通大学和海事大学以及后来的一般高等大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应用导向的学科,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绝大部大学的科研导向,使得该领域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其表现之一是被国外同行普遍认可的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Supply ChainManagement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Journal of SupplyChain Management等学术刊物由于其创办时间较短且注重其应用导向从而导致其影响因子偏低,基本未列入各高校该学科重点学术期刊列表,反而是Transportation Journal,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E:Logistics&Transportation Review和TransportationScience等传统刊物纳入了部分高校该学科的重点刊物列表。这种情形所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无法有效开展。另一个表现是为了发表能够被SCI和EI等收录的所谓高水平学术文章而片面强调基于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解析方法的应用,从而导致对国外该领域普遍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和仿真方法的忽视。
五、结论
通过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系统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完成了从交通运输到物流管理再到供应链管理的衍变,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处于该衍变过程的不同阶段。
2、由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导向性,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仍将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尽管问卷调查方法仍然是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但在实证研究中人们也逐渐开始使用更为先进的假设检验等研究方法。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流程和智能体的仿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3、就研究主题而言,有迹象表明决策支持系统、国际物流以及消费者行为对物流与供应链的影响、应对人为或自然灾害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等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4、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学科体系均不是很健全。有关的教育项目离散在机械学院、工业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管理学院乃至经济学院等。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学科体系中,有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被离散到管理学部下辖的三个处,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供应链基础理论、工商管理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宏观管理与政策的区域发展管理。这种现状本身也说明该领域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