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

2009-09-16李淑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白塔骨灰翠鸟

李淑萍

现在,在学生朗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唱读(节奏单一,拉长音);二是顿读(照字读音,不停顿);三是平读(缺乏情感,无语气)。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教师的朗读要求提得过于笼统,比如“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至于怎么读才正确,怎样读才是流利,就不管了。再比如,“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这段话”,“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等,至于应该用什么语气,如何带着理解读、带着什么样的理解去读,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讲清楚。学生得不到细致、有效的引导,只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读了。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补充法——先补充再朗读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然是读不出什么感情和语气的。资料的补充有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指导朗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京版第八册第二十八课《在大海中永生》,课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记叙了1997年3月2日,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骨灰被撒向大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作者的联想。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我们说,理解是朗读表达的基础,朗读与理解永远是密不可分的,不理解,朗读根本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年龄小,只是从媒体上知道邓小平是一位伟人,但是对于他到底做了什么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不明白澳门、香港、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方与邓小平有什么联系。

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找出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哪些地方;接着,通过补充邓小平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明白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从而明白为什么要送往这些地方。

分析法——先分析再朗读

我们还以京版第八册第二十八课《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为例。

在通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送往这些地方之后,再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地方之间的联系。

经过观察、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们忽然发现,这几个地方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是由国内到国外,由近及远。因此,明白了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的,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最后,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段时,就能够读出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了。

体会法——先体会再朗读

京版第五册第十八课《难忘的八个字》,写了“我”——一个小女孩,因为天生裂唇,鼻子弯曲,牙齿倾斜,左耳失聪,说话结巴,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上三年级时,在一次耳语测验中,伦纳德老师在“我”耳边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8个字温暖了“我”受伤的心灵,使“我”永远难忘。

为了读出小女孩自卑的心理,教师先设计下面的话题填空:当我上课想回答问题时,我怕;当我独自上街买东西时,我怕;当我过生日想邀请同学参加时,我______。通过设想生活中的各种情形,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胆怯与自卑之后,再让他们朗读这段描写小女孩外貌和心情的句子,自然就能读出对小女孩深深的怜悯之情。

感受法——先感受再朗读

有些文字所能表达的内容,学生表面上是“知道”的,但却不能真实地“感受到”。京版第五册第二十二课《美丽的北海公园》中有一段描写白塔的文字:

“琼岛上的白塔高大雄伟。它遍身洁白,犹如一尊精美的白玉石瓶。塔基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人多高。塔身高30多米,最大处直径有14米……”

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白塔是高大的,但对于30多米、14米等数字,三年级学生是很难产生具体感官反应的。教师可以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做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30多米有多高(大约10层楼房那么高),直径14米到底有多粗(大约10个学生拉起手来那么粗),以此来感受白塔的高大雄伟以及数字使用的魅力。这样,学生再朗读时,就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些数字,并用重音表达出来,读出白塔高大雄伟的气派。

比较法——先比较再朗读

京版第五册第五课《称象》里有这样一句话:“曹操听了直摇头。”学生总是读不出“不满意”的语气,此时,教师可先出示另一个句子“曹操听了摇头”,与之进行比较,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并用动作表示出来,显然“直摇头”比“摇头”态度强烈得多。经过这样一个小练习,学生就自然能够读出语气了。

想象法——先想象再朗读。

京版八册第十七课《迎接绿色》中这样描写丝瓜:

“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可以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如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想象,有的说:“我彷佛看到丝瓜黄色的花朵顺着铁丝或竹竿一朵接着一朵开过去,很长,很远。”有的说:“我仿佛闻到到处都是花香的味道,一吸鼻子,就陶醉了,老想不停地吸鼻子。”……有了这样的想象作铺垫,学生读起来也就会声情并茂了。

欣赏法——先欣赏再朗读。

京版六册第十四课《翠鸟》第一自然段: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翠鸟小巧玲珑,一对灵活透亮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一双红色的小爪紧紧地抓住水边的苇秆。”

学生凭读书和想象只能在头脑中再现翠鸟大致的影像,但是喜爱之情表达不充分,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先给学生出示一组翠鸟的图片,这样色彩艳丽、玲珑多姿的翠鸟立即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再读这一段,喜爱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暗示法——先暗示再朗读

有些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其中有些段落对理解作者写作重点又很重要,但不适合做过多的分析讲解,“以读促解”是最好的方法。怎样才能读得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子就能敏感地捕捉到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呢?这就要用“暗示法”。

京版六册第二十一课《小蝴蝶花》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小蝴蝶花在草丛中觉得自己比那些小花小草强得多,于是很骄傲,慨叹自己被埋没,没有出头之日;当花匠把它移植到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与牡丹、碧桃等名花奇葩相比,她感到自己渺小而寒碜,变得自馁了;正当它失去信心而畏缩时,一群孩子表示很欣赏它。小蝴蝶花心情舒畅了。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小蝴蝶花在草丛里时,有这样一句话:“看来,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了,可惜被埋没在这里,跟这些小草、小花在一起,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呀!”

这一段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先读一遍,再把这些话用投影打出来,让学生读,当发现学生读得不理想时,不动声色地把“最、可惜、什么时候”等词语用红色作出标示,学生看了老师无声的暗示,立刻对这些字加重了语气,达到了指导朗读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我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灵魂,教学中,究竟选择哪种方法最有效,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内容而定,有时也需要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白塔骨灰翠鸟
翠鸟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把骨灰埋在球场
翠鸟
庆州白塔与庆陵、庆州城初探
盗窃、贬损骨灰入罪的法律思考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家长切莫学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