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工业的先驱——范旭东
2009-09-16蔡晶
蔡 晶
摘要:通过介绍我国第一个精盐厂、第一个碱厂、第一个硫酸铵厂以及第一个化工研究社的创建,介绍了化工工业先驱范旭东的辉煌一生。
关键词:实业救国;久大;永利;黄海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8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在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地名不能遗漏史册,那就是位于如今天津滨海新区的塘沽;而在塘沽发展史上,有一个人不能被人们遗忘,他就是有“中国化学工业之父”美誉的范旭东。
自有史以来,化学工业一直是同发展生产力密切联系,它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命等起着重要作用,足以显示出其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范旭东,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20世纪初,他在中国荒芜的基础化工领域创建了“永久黄”团体。他以发展化工事业为己任,相继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绩。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1立志“实业救国”
范旭东原籍湖南湘阴,1883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家庭,那时中国正处在列强步步入侵、国家岌岌可危、爱国人士觉醒、新政高潮兴起的时候,范旭东的大哥范源濂曾经拜师梁启超于湖南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受到牵连,随梁启超逃亡日本。1900年,范源濂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当时清廷正疯狂追捕革命党人,为了不拖累范旭东,他将范旭东藏于船舱偷渡日本。
留日期间,范旭东目睹了当时日本国势的蒸蒸日上,回想起自己的祖国百年来遭受凌辱、千疮百孔的窘境,无比痛心,在报考大学时,他本想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其出发点和当年的鲁迅如出一辙,但他的哥哥劝导说:即使中国人人都有一副钢筋铁骨般的身体,也抵挡不住洋枪洋炮的进攻。几经周折,他最终确定了科学和实业救国的道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学习应用化学。
2久大升起的海王星
学成归来的范旭东,满怀报国的志向回到中国,在民国政府财政部里任职,分析检验改铸的银元是否合乎标准。不久他奉派去欧洲考察。在领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同时,他进一步痛切地感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出路就在兴办工业。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他决定为中国化工事业创出一条新路。
针对中国盐源丰富而盐质低劣的特点,范旭东决定从制盐业入手。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NaCl含量不足85 %不许用来喂养牲畜,可中国许多地方仍用NaCl含量不足50 %的盐供人食用,而且当时外国洁白晶莹的食盐大量流入中国市场,这一切令他痛心疾首。
1914年,年仅31岁的范旭东,带着一个仅有十几个人的团队来到塘沽。那时,包括塘沽在内的滨海区域,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盐碱地。眼前那一望无际白花花的盐天在日光的照射下闪耀着晶莹的光泽,直射到这位爱国青年的内心深处,激发了他深埋已久的救国梦想,他忘情地说:“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丰富的资源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
亲临实地调查,范旭东认为塘沽不仅有丰富的盐产,还有方便的海陆交通,又有相距不远的唐山煤矿。原料、燃料、运销均具有较好的条件,塘沽是天赋的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基地。
就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范旭东冲破盐商的垄断与重重的盐政黑幕,于1914年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制盐企业——久大精盐公司。它生产的精盐,以五角星“海王星“为商标,由于物美价廉,一上市就颇受国人的欢迎,结束了中国人吃粗盐的历史,并为生产工业用盐打下基础。
3永利碱厂——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碱被称为“化工工业之母”,是玻璃、造纸、染料、有机合成等许多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也是制作馒头、油条等食品的发酵材料,国家工业的胜衰可以用酸与碱的产量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然而,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碱市场却一直被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所垄断,当年范旭东在欧洲考察时曾在卜内门公司饱尝被轻视的屈辱,傲慢的主任没有让他参观生产车间,而是摆出一副嘲弄的姿态,把他引进锅炉房说:“你们中国人是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的,还是参观参观锅炉房吧!”范旭东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发誓一定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
制碱的原料是盐,范旭东身居塘沽,因为我国盐产丰富但碱缺乏,加上久大公司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促使他及早把兴办碱厂的计划提到日程上来。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是“苏尔维法”,它是1862年,比利时人苏尔维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发明的制碱法,其反应分三步进行:
① NH3+CO2+H2O=NH4HCO3
② NH4HCO3+NaCl=NaHCO3+NH4Cl
③ 2NaHCO3=Na2CO3+CO2↑+H2O
反应生成的CO2可回收利用,NH4Cl又可与生石灰反应重新生成氨气:2NH4Cl+CaO=2NH4↑+CaCl2+H2O 该法实现了连续化生产,食盐利用率得到提高,使纯碱价格大大降低,并且产品质量纯净,故被称纯碱。
这个方法已经问世50年,但技术为西方少数几家大公司所垄断,秘不外传。范旭东与以侯德榜为总工程师的技术人员一起,经历技术、设备、经营及资金上的诸多困难,渡过了三次濒临倒闭的险关,1926年6月,成功制造出含碳酸钠99%的纯碱,这就是候氏制碱法,它对苏尔维法做了较大的改进,它的最大特点是不从固体碳酸氢铵(NH4HCO3), 而是由盐卤先吸收氨后再碳酸化以进行连续生产, 它的原理是: 低温下可用氨饱和的食盐水通入二氧化碳(CO2)可析出碳酸氢钠 (NaHCO3), 此时母液中Na+减少而Cl-相对多,此时再加入细盐末,因同离子效应,低温氯化铵(NH4Cl)溶解度突然降低,而食盐(NaCl)的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氯化铵(NH4Cl)析出而食盐不析出,再用氨饱和后通二氧化碳(CO2),结果先后析出NaHCO3和NH4Cl,其中氨由氮与水中的氢化合制成,CO2是提取氢气和氮气的半水煤气之副产品,这样巧妙地把氮气工业和制碱工业联合起来。
候氏制碱法的出现,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同年8月,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1933年,侯德榜用英文写成《纯碱制造》一书,在美国正式出版,它第一次将制碱技术公布于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从此,《纯碱制造》像一柄重磅砸开了苏尔维集团封锁了七十多年的锁链。它对于世界制碱工业做出很大的贡献,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永利制碱的成功,触及卜内门公司在华利益,该公司要求与永利公司合作,以控制永利。面对强大的对手,范范旭东坚守公司章程中“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的规定,不予变通。和谈不成,卜内门公司便采取低价竞销办法,欲挤跨永利。永利一面降价应战,一面谋求对策。范旭东采取委托三井公司在日本低价代销永利产品的办法,迫使在日本有大量销货的卜内门公司急切与永利公司和谈。商战结果,双方协定,以后决不再廉价竞销,如遇价格变动,必事先协商。双方还达成配销协定:在中国市场上,永利纯碱销量占55% ,卜内门公司占45%。从此,红三角牌纯碱声誉日隆,碱厂事业蒸蒸日上。
4永利硫酸铵厂——蓝天中的一只大鹏鸟
化学工业必须长出酸、碱这两只翅膀,才能够在广阔的天空纵情翱翔。30年代初,农村已采用硫酸铵作肥料以提高产量,当时国民政府也很清楚酸工厂的重要性,打仗需要炸药,生产炸药和酸可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国的硫酸铵全依赖进口,在中国推销硫酸铵最多的仍是英国卜内门公司。卜内门公司光肥田粉硫酸铵一项,每年就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十几万吨,从中国赚去二千万银元,其次是德国的蔼奇颜料工业公司。
1930年,国民政府在报纸上刊登建立硫酸铵厂的计划,要建立酸工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技术,国民政府不相信中国人能担此重任,而是需要外国人的支持和帮助。为争回权利,范旭东在中国政府与英、德商议合办硫酸铵厂的谈判破裂后,主动向政府申请承办硫酸铵厂,得到南京政府批准。他深知:氮气工业,是基本化学工业,在农业和国防上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1934年春天开始,范旭东就开始着手筹办制酸厂,他筹集资金,并派出数十名技术骨干到国外学习有关技术。到1937年2月,堪称“远东第一流”的永利硫酸铵厂,在南京顺利落成,永利硫酸铵厂利用高压合成的原理进行生产,工艺复杂,设备精良,主要产品是硫酸、硝酸、硫酸铵、液体阿摩尼亚等化工基本产品。
范旭东看着这些产品自豪地说:“中国基本化工的另一只翅膀又生长出来了,从此海阔天空,听凭中国化工翱翔,不再受基本原料恐慌的限制了。”
5东方的黄海
“中国如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范旭东正是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决定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
1922年,他将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碱厂供给创办人的酬劳全部用作科研经费,以久大精盐公司实验室为基地,邀请哈佛大学博士孙学悟当社长,创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机构”—我国第一家私人企业的化学研究机构,研究社包括有定量分析室、定性分析室、化学实验室、动力室等,并附有图书馆,购到各国有关化工等方面的书籍五千余种,专门杂志十余种,这个研究社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黄海研究社成为永利、久大两个公司的科学智囊,有力地支持和指导了一些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在以后的几年中,还对发酵细菌学、化学肥料、有色金属冶炼和精盐化学与医药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对于酸、碱、盐和花费这些重要课题的研究,在黄海社占了很大的比例。该社还创办了《海王》旬刊,让它成为“永久黄“工业团体的喉舌。
黄海研究社既培养了高水平的人才,又出了好的科技成果,对永利、久大的发展,对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开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高尚的企业家品格
范旭东创办实业,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他一生书生本色、淡泊名利、公私分明、廉洁崇高的作风令人景仰。
在创办久大公司时,范旭东就为自己规定了三个原则: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我由于职位关系,不免经常站在我们团体视线的集中地,因而一举一动偶有疏略,就易被众目察看出来,为了事业的发展,首先我要做个样子。” 范旭东家庭生活简朴,公私分明,所得薪水,除必要生活开支,大多捐给了黄海化学研究社。
他多次拒绝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员插手企业谢绝“官商合办”。他怕官场腐化习气传染企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他认为“官营工业,历来没有好成绩,不一定是当事人不道德,总有一个使它失败的理由”。
作为实业团体的灵魂人物,他在工作上素来自强自立。所有公司重要文件都一手亲拟,函件文稿亲自处理。范先生一生不为私,从不为一己“打算”、“想办法”,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形成了极具战斗力的企业团队。公司“上下清白到底,内外无丝毫苟且之事发生,而精诚团结与埋头苦干,又为全体一致的信条,脚跟既稳,纵外力有何之阻挠,总能将一切难关,随时打破,能生存即能奋斗,此其所以有成也”。
在那样的年代,作为“永久黄”团体的领导人,有此高风亮节,足见其人格的高尚。范旭东抱定“实业救国”的宗旨办实业,剩余价值不是其根本追求,兼济天下才是他的最终目的。因此,他能为中华民族谋取最大的利益,成为中国化工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师俊山,张鸿敏.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传[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2]赵宏,韩淑芳.范旭东二三事[J]. 中国工商. 1996.7:26-29.
[3]邸彦莉.范旭东与“永久黄”工业团体[J].历史教学.2005.4:64~66.
[4]李运华 为振兴中华而创业—论范旭东的爱国思想[J]. 历史教学.1994.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