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探究与实践
2009-09-16刘敏
刘 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必须树立和坚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的一所高职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服务宗旨,明确服务面向,基于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及学院具有的优势、特色,提出了示范校的建设目标: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成为以服务数控、汽车领域为主的北京现代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服务生物、IT领域为主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以服务传媒、金融领域为主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凝聚了学院多年来对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不懈探索、提炼与实践,体现了学院以服务为抓手,促进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职教发展史的启示
纵观古今职业教育,其产生、发展及演变都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我国远古时代已有“教民以耕”、“教民以猎”、“教民以渔”的属于职业教育活动的记载。进入奴隶社会,农耕技术、手工技艺提高,社会分工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奴隶的强制性技术培训和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发展到封建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分工细密,社会经济繁荣,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艺徒制出现,专科学校建立,其中包括中央设置的相当于当今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艺的传授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虽然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并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非常清晰。
近代社会,职业教育寄托了一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但当时的教育被束之高阁,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恰恰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办发展提供了条件。洋务重臣张之洞举办实业,却发现当时的中国“有船而无驾驶之人,有炮而无测放之人,有鱼雷水雷而无修造演习之人……”即没有我们现在所称的技能型人才。于是张之洞兴办实业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以振兴实业。他提倡“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认识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随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思想理念,如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和“教、做、学”合一的教学思想,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等,其中无不贯穿着职业教育须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与经济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
二、对高职教育服务理念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代变革,社会进步,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在近10年间迅猛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纳入党的人才工作,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了显要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提出示范校要建设成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产业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服务宗旨,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践行服务理念,促进持续发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正逢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好机遇,可以说占尽了建设发展的“天时”与“地利”,而“人和”是事在人为,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所以最重要的是校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历经16年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4大主导产业,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已成为首都产业的聚集区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是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是技术集约型的,需要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承担。而开发区现有的十几万企业一线职工中,高技能人才仅占6.4%,远远不能满足需求。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为此感叹:博士生好找,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难求。就我的企业需求来说,我宁可要技能型人才。可见开发区最缺乏的不是一流的设计人才,而是能将一流的设计转化为产品并达到一流工艺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而且需求量很大,现有职工通过在职培训提高素质、技能的需求量也很大。开发区的企业家直言我国职业教育改进的关键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及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诉求,恰恰为我院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促进发展提供了特定的产业集聚环境和产业氛围。
坚持服务宗旨,践行服务理念,首要的是确定服务面向。我院示范校建设确定了立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为北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设目标。立足为开发区建设服务给我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我院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服务内容等方面密切适应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彰显办学特色。
1.专业设置贴合实际需要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我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长、短、热、特”4类专业并存且按需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既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又与开发区及首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适应,保持专业设置的发展性。
2.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与北京奔驰公司“订单培养”开办了“奔驰班”,教育教学完全与高端产业实际需要接轨。在示范校建设中,以重点专业带动、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色的“生产车间”、数控技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工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特色的“项目工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特色的“工作室”和金融保险专业特色的“营业厅”等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3.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对学习理论导向课程的认同惯式,很难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我院正在积极实践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开发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将涉及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经验有机融入,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SMC公司有我院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不久就成为了生产能手。通过我们的课程开发,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工作过程中的学习”,使他们上岗顶用,把“专业”教育真正变成“职业”教育。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企业重视对职工的在职培训,但企业培训资源有限,缺少实训基地,在生产线上培训无疑会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有条件的大企业如北京奔驰,建立了完全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实操培训区,但也不能完全避免高职教育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我院在与奔驰、雪铁龙、雷蒙校企合作建立培训中心、生产线的基础上,拓展建立“发展中心”,按服务面向,设置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3个分中心,推进我院资源为社会服务,吸收企业资源为办学服务。校企合作不断开发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承担学生实训、本校教师技能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面向北京市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服务。学院不仅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与企业合作,而且在科技、产品、服务等方面也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的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不断提升学院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真正办成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长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是高职教育自身生存及发展之本。
5.建设具有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经验,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下过工厂。陶行知认为:“健全之职业教师,自必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具为标准。三者不可得兼,则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经验尤为其根本焉”、“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结合我院师资队伍现状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确定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机制,完善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及激励机制,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际工作锻炼、项目研发、职业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学习等方式,丰富教师的职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实施“特聘专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企业兼职教师的多种授课形式提供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兼职教师管理体系。
6.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品德修养非常重要,甚至排在了职业技能前面,还有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受到重视。SMC公司入社教育的第一课是“学会做好的产品,首先要学会做人”。这里的车间整洁、一尘不染,完全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工厂、车间,反映出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文化,也是员工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在开发区的企业里,没有明显的“白领”和“蓝领”的职业鸿沟,凡是能够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型人才,凡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都会受到同样的尊重。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可口可乐公司的领跑文化、激情文化、和谐文化和学习型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素材。我院采用校企合作的途径,从职业技能入手,以职业素质养成为重点,让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实训基地、进学生活动,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力求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为学生就业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职教前辈黄炎培曾有关于办好职业教育需学校、政府、企业的“联动效应”的精辟论述:“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与行业企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企业文化不认同发展职业教育同样是企业的重要责任,校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甚至相互抱怨。
有专家将高职教育的服务理念形象描绘为“向日葵”的图像:中间的大圆盘是企业,是产业发展,高职院校是围绕企业的花环,是为企业服务的花瓣,整个体系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专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正视现实,积极面对,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坚持服务宗旨,尽可能挖掘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结合方式,主动为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把职业教育做实做好,以服务求得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贡献中,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