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2009-09-16马培林
马培林
多媒体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方式与创造性思维概念的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践性分析和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优化。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条件,注入活力。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更形象,更具吸引力,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悬念引入、设问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首先用课件将四季美丽的风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被吸引,产生新奇感,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那一点。于是笔者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笔者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写这一点。
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比如《黄果树瀑布》一文有对瀑布的描写。黄果树瀑布的景象也许还能想象,然而瀑布訇然的声音以及作者的观感,对没有亲临黄果树瀑布的学生——即使是去过但仅是走马观花的人来说,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仍是困难重重的。因此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剪辑过的黄果树瀑布的录像,那飞流直下的壮观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人魂魄,学生见之,无不惊之叹之,陶醉其中,浑然忘我。
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通过观察,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浅显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讲解青蛙和小鸟为“天是大还是小”发生争论时,在大屏幕上展示无边无际的天空、海洋、沙漠、草原等,并配上音乐。随着音乐,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它飞跃高山,飞过田野,飞过城市,飞过许许多多的地方,一直飞到井沿上……再把难理解的词语“坐井观天”和“无边无际”通过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并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寓意进行理解。这样有效地突出教材的重点,大大加强学生的记忆。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只要不断地实践、思考、提高,掌握好整合的“度”,使多媒体真正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定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李旺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