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心情、细节——成功作文的三大元素
2009-09-16张美莉
张美莉
本文关注新课程核心理论——“关注人”,从当前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联系初中作文的教学实际,探究和实践成功作文的3大元素:思想、心情、细节。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依托先进的理论,结合长期积累的成功教学经验,所阐明的观点是:深刻的思想、真实的心情、精彩的细节能成就一篇优秀的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把视觉投向作文教学,关注作文教学,各种评价方式也应运而生。分析近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笔者发现内容涉及6个范围:真情体验类(如《心》);生活感知类(如《善待生活》);青春成长类(如《成长回眸》);品德修养类(如《坚韧》);自然景物类(如《仰望蓝天》);联想想象类(如《聆听》)。那些关于思想、心情、细节的事物又成为令人瞩目的写作焦点。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中也深感有思想、有真情、有细节的作文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有思想: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思想是作文的精髓,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有价值的文章离不开极具内涵的思想。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写作名家,首先是因为他萌发了疗救国民灵魂的社会责任感、为勇士们呐喊助威的激情。黑格尔说:“教育的绝对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可见写作教学,教师首先重视的不应是写作技巧训练,而是如何激活“思想”。
引领学生理性思考生活,点燃思想火花写作是一种思想成长的过程,思想是积累而来的。学生作文中的情感不应是简单的“感动”,它应融入作者理性的思考,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看法与感受。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就是自我意识的缺失。同样是写地震,有些考生只是用大量的笔墨去写地震本身,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识;而有的考生却能写出真情实感且有独特的思考,文章极具人文意识。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理性地思考生活,对社会上某些现象鼓励其有不同的看法,开展辩论会,使其各抒己见,让思想产生碰撞和共鸣。其次不把语文课等同于教教材,更不把精神境界的提升变成政治化的说教和程式化的标签,而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探究思辩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汲取智慧的源泉。就像夏沔尊先生所说:“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出发能力,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智慧的目光审视生活,让之成为有思想的人。”
加强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思想与成长同步,思想与阅历成正比例,阅读可以启迪一个人的心智。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情感因素和思维轨迹,利用教材优美的语言文字组合、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场面的展示,借助情境意象的瑰丽画面,带领学生进行“精神存在”之间的灵魂交流,开启心智,让学生拓展思想、认识世界、感悟生活。首先在每一次课内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想水准。其次在与古今中外的名人的交流中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读《名人传》学习贝多芬在厄运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生命的奇迹;读《骆驼祥子》,感受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社会产生理性的思考,对弱者产生善良的同情……让名著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指引他们人生的航标。再是扩大阅读视野,推荐学生阅读当前精彩的杂志,如《读者》《意林》《视野》等优秀杂志,培养出一些睿智的学子。总之,走进课堂,点燃思想的火花;走进经典,承载一生的思想;走进现代人的精彩华章,陶冶性情,让文明呈现华章,让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指导学写感悟句,提升文章思想内涵感悟是作文内容的一种提升,是创作者的一种思想的表述。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有悟而发,有悟而作,才能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文章。一篇优秀的习作,应该让阅读者找到感点,找到最能表现作者灵魂的那种东西,找到能彰显作者强烈而深沉、最具思想水准的一句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实践。首先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在自然生成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写下感悟句,要求从完整到流畅到富有哲理。其次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一篇精彩的文章,并写感言。学生从最初的类似于提炼中心思想的概括事情式写法,逐步走向融入自我的理性思考或感性表达。写下触动自己心灵深处的一切生活信息:枯树冒出新绿的惊喜,雨滴青瓦的惆怅,漫步小巷的悠然……用瞬间的顿悟、短小的文字来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与期待,让思想走向成熟。最后加强阅读积累,积累古今中外富有哲理的句子,熟记并模仿,让文字行走于经典间,与时代共呼吸,表达现代中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
有心情:心情是最真实的文化,表达心情是生活的需要
文字是一朵花,文章是一片草,写作就是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草驻足。余秋雨先生说:“写作是灵魂的表述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文字装点心情,让作文表达自我的心情。
学会表达自己当前的心情,写成鲜活的作文当前是生命的真实状态,那些天天摆在面前的不可回避的处境、不可再得的机遇和由此产生的无尽的心绪。接受当前的心情,欣赏当前的自我,才能流泻最幸福最美丽的写作情感。写作承担着帮助走出因无法沟通、理解而萌生的心理困惑,以此来完成构建健康心灵、重塑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当代中学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新的理念也不断出现,理应具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各方面的资料表明,学生的写作范围狭窄,没有大胆地表现生活。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带来的不是美感,而是作文内容的千篇一律,不真实的展现自己的写作误区。笔者在写作教学中不忘唤醒这种意识,还写作以一种生活的真实,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当前的心情在书面交流中阳光起来,从而折射当代中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会回忆曾经拥有的心情,写作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散文众所周知,鲁迅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题目就很有意思:表层是早晨的花到黄昏去采摘,深层是到晚年时去回忆青少年时发生的故事。严肃而深刻的鲁迅,在过去的故事中向人们展示活泼、调皮、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儿童形象。在中学的教材中有很多回忆性的散文,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胡适的《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这些文章有的跨越几个世纪,有的远涉重洋,但却以其真情散发着独特而永恒的光芒,告诉人们普天下孩子们的共性。所以教师也应该唤醒学生对童年的某种记忆。
走进经典人物的心灵世界,写成底蕴丰厚的文化性散文“作文是健康人生的开端”(余秋雨语),一个不热爱生活、对生命缺乏感悟的人,怎能有发现“美”的眼睛。在近几年的中考优秀作文中,有一类以丰厚的文化知识,让人叹为观止的文章。他们以对特定历史人物传奇式的描述,或展现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或表现丰富细腻、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或书写波澜壮阔、曲折回环的历史道路。笔者指导学生用第二人称表达故事,鼓励学生营造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氛围,引导学生读一部传记,真切表达阅读后的写作心情。实践表明,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的哀婉思绪,王昭君边塞之旅的复杂心情,张爱玲传奇中渗透出的高贵灵魂,都被那些爱她们的女生去认真读写,细细描摹,形成精致的文化小品文;而项羽的鲁莽、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爱等曾经形成的观念被那些善于思辩的男生给予推陈出新,写出极具阳刚之气的文化性散文,从而表达出现代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表达出精彩的自我意识。
有细节:哪里有细节,哪里就有成功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且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细节之于文章是铺就道路的一粒粒石子,是构筑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它既是文章的精粹,更是生活的元素。作文中无论对想表现的人物有多么崇高的情感,多么深刻的理解,必须落实到最凡俗最平常的细节上,教会学生从细节处升华。
培养美好的心灵,让心灵的原野上绚丽多彩细节来源于心灵。一颗善良多情而又敏感的慧心,比千万种写作方法更有效。所以写作细节要引导学生磨砺心灵。首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生活。作家秦牧提过一种创作构思方法,叫做“滚雪球”。在观察后积累最初可贵的那一点感受、那一个细节,那么即使是一点“小小的雪花”,也会日益丰富,越滚越多,来成就其内涵。其次要有一颗慧心。年仅7岁的骆宾王写下妇孺皆知的《鹅》,是因为他独具慧心,能巧妙地组合生活的4个场景。拥有善良美好的心灵,细节也就在此时此刻被拥有,才会用灵动的文字流泻出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学会细致描摹,让微观世界熠熠生辉人们常把细节描写比作作品的血肉。人物富有个性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传神表现人物感情,透视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毕现,收到点滴传神的艺术效果。细节刻画指点,既精炼传神,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人生的3种境界就是对之最精彩的阐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句句在描写人物的处境,句句在表达人物的心智。由此,教会学生关注这“一草一木总关情”的微观世界,让情与之交融,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的故事便也有了美丽而精彩的演绎。
让细节成为文章的线索,以小见大省去烦琐的背景交待,回避空泛的故事梗概,也不要一味顾及故事情节的完整清晰,只用几个细节描写,便可串连故事,构成篇章,这就是让细节成为线索的魅力之处。引领学生发现、关注那些被人们称为渺小的东西,只要赋予它灵性,必将流淌出世界上被称为“美好”的情愫。
总之,作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思想,表达着心情,它以细节丰富一切所要表达的东西。作文教学是一种引领。每一位语文教师必定引导学生,用那些灵动的文字,表现自己的心情,从而彰显自己的个性,还写作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让思想、心情、细节这3个元素成就一篇篇成功的作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