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三丰太极拳的避讳传世(上)

2009-09-16

武当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三丰汉人周易

李 滨

“避讳”,是我国古代重要礼俗之一,更是儒家政治忠孝道德标准。《礼记·曲礼上》载:“入竞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古代的避讳,却影响着当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仅从张三丰太极拳传世历史的记述中,亦可见其一斑。

一、太极,在哲学语词,原由皇权避讳而转化

“太极”一词,据现存文献,始于《庄子·大宗师》。庄子依据老子学说而阐明“道”的全体大用。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里,“太极”的词义是本义,即至高无上。

“太极”作为古代哲学思想词语,由汉代避讳转化。据文物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系辞》载:“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是故法马莫大乎天地。变迥莫大乎四时,垂马著明,莫大乎日月。”

汉文帝刘恒继位,使用汉字,名号避讳,遂改“大恒”为“太极”。《周易·系辞上》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或问:“恒”字避讳,应用“常”字,为何用“极”字呢?

答日:其一,马王堆帛书《周易》避汉高祖刘邦名讳,不避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名讳。通行本《周易》不但避刘邦名讳,而且避刘恒、刘启名讳。例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的师卦经文上六爻言及“启邦”,帛书作“启国”,而《周易》通行本作“开国”。联系马王堆帛书《系辞》作“易有大恒”,通行本《周易·系辞》作“易有太极”,可见,帛书《周易》是刘邦启国之后和刘恒继位之前的这一时段的精抄本。通行本《周易》官定的时段,大概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之后:董仲舒(前179~前104),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其言“太极”,见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兼和与不和,中与不中,而时用之,尽以为功。”

其二,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序》,“《易》有数家之传”,其传本经过汉武帝设置“写书之官”而隶定以充秘府,至成帝刘向、哀帝刘歆时奉命而相继校订。汉初,文帝、景帝推行黄老之治,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对策之后,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书籍整理,经过“博士集而读之”,以取决是否充于秘府,立于学宫。鉴于“大恒”、“太极”,已经古文隶变形成复合词出现于诸子传说的抄本之中而约定成俗,不应当仅仅截取“恒”字,改为“常”字,而与大常、太常相混淆,于是,《周易·系辞》通行本的审读抄定,写书之官最终取字“太极”以代替“大恒”。

显然,《易》之为书,原本是先秦道家之书。帛书《系辞》言“大恒”,与帛书《老子》言“恒道”,通行本《老子》避刘恒讳写作“常道”,《文子》称之“大常之道”等语义契合。“太极”本义引申而取代“大恒”,赋予“太极”词义以哲理义蕴,乃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名词,而又化做太极哲学的奠基石。

二、太极,在拳学语词,则因清代避讳而隐显

1、清朝初、中叶讳言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后金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其第八子黑还勃烈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元年(1627)。勃烈,是女贞贵族称谓,满文汉译作贝勒。黑还勃烈,位居八贝勒第四位。天聪九年(1635)改女贞族名为满族;十年(1636)改后金国号为清,称呼“大清”,汉语读音“太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尊其父努尔哈赤为太祖。在位十六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

考“皇太极”一词,是满语汉语音译词汇。满人称呼贵族子弟为:“台吉”。其继承汗位之后,书面用字,贴黄签覆盖,于是称呼“黄台吉”。1643年八月,黄台吉在沈阳清宁宫猝死,爱新觉罗福I临(1638~1661)承袭父位,葬黄台吉于昭陵,庙号太宗,文人献媚,将“黄台吉”这个名字,汉译写作“皇太极”。福临于1644年改元顺治,迁都北京,称帝清世祖。

清朝封建政治体制是满族皇权与宗法体制。顺治之初,尽管国号称呼“大清”,先帝称呼“皇太极”,然而,康熙以前,因为人名译音,使用汉字很不固定,尚没有确立避讳制度。《实录》和《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字样,覆黄并不改字。从康熙开始,伴随皇权与宗法政治体制日渐巩固,避讳制度逐渐严密,使用汉字,须留意避讳;到雍正、乾隆年间,更行于极端,甚至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气氛维系皇权的至高无上,“以讳杀戮多人”。康雍乾三代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八年,避讳制度严酷,给中国文化史造成劫难。古汉语复音词“太极”,既为清廷皇权所专用,汉人书写这类词汇,又何必廉价地冒犯避讳囹圄的政治风险?

2、清廷严禁汉人习武以致武技密传不出内家

在我国历史上,元、清两朝为外族而入主中原,对汉民族实行残酷统治,严禁汉人执藏兵器与服习武艺。例如,据《续文献通考》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二月敕中外,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有刃者,悉输于官。”又载:“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正月,禁汉人执兵器与服习武艺。时势严峻若此,佩剑携琴的张三丰,岂能不行迹秘幻?而手执刀尺的武功形象,又岂能载入清廷御敕纂修的《明史》之中?相形之下,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说内家拳法起于张三丰,并且历述传递源流,这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了。

奠定于《易筋经》与《洗髓经》的少林拳术以龙虎蛇豹鹤五拳与十八罗汉手为真传,少林武僧尤以棍术驰名。然而,少林拳法历经缁衣者流传袭逐渐泛泛而淡化。《少林拳术秘诀》说:“自汉唐以来,读书高尚之士,多好击剑术,而徒手技击之法,研究者实少。”

可是,元朝为蒙古族入主中原,统治者严厉限制汉人执藏兵器与服习武艺,在这种高压的历史政治背景下,汉民族之精英必然寻求徒手搏击技术的演绎与升华。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开创内家拳法,从而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清朝雍正颁布禁教令,其严禁汉人习武更较元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王先谦《东华录·雍正五年冬十一月上谕》:“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与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习者,即行拿究。”

如上所述,清初政治气候如此,汉人传练武技,岂能越出内家?更何况,有清一代,汉人反清情绪未有间断,内家拳,家里传,拳技如此,拳谱犹为珍秘。太极拳隐显传世,乃时势使然。

三、张三丰太极拳避讳传世的历史情节

1、就中国传统武术而言,汉魏六朝无极功经王重阳而留传;盛唐许宣平太极功经邱处机而传承。张三丰发扬王重阳无极大道,居武当山三十年,整合丘处机、贾得升传承的太极功理法,集成十三式和演绎七十二式乃文乃武行功长拳,传授邱元靖、孙碧云,以及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太和四仙,开启太极武道。十三式和七十二式长拳在道教内部密传之外,明朝武将王通之子,陕西霸桥官厅村王宗得传,以致其于成化年间转回浙东老家而东渐温衢。(待续)

猜你喜欢

张三丰汉人周易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哥就是神一般的传说
秦人称谓小议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