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风电
2009-09-15黄凯
黄 凯
一边是高歌猛进的风机制造投资,一边是设备大量闲置无法正常并网发电,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达到预期的产业现状。今后,竞争激烈的中国风电设备市场将不可避免的进入行业洗牌时期。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还没有充分享受春天的时候,就已感到冬天的气息。”这是7月8日, “第六届亚洲风能大会中国风电产业融资论坛上传出的声音。
事实上,面对众多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风电市场投资前景的高度热情和中国急速扩张的风电规模,这样善意的提醒,或来自官方或来自业届,今年亦不是第一次出现。
5月22日,2009年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就曾直言:“风电制造业不等到过热就要进入到淘汰阶段,目前中国风电行业将进入整合阶段。”这与上述论断惊人相似。周更是语出惊人的表示,“风电产业大洗牌,今年肯定会开始。70家整机厂商,年底有一二十家停产很正常。”
与周庆余的观点如出一辙,在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高级顾问周凤起也表示,现在风机制造市场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不仅民营企业蜂拥而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把风电制造作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如果企业竞争力很弱,那就有可能被削弱、被淘汰。”
在6月15日由中丹两国风能业界专家携手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专项培训活动上,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杨振斌指出,中国风电增长速度迅速,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居全球第四位。但在12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当中仅有800多万千瓦实现了正常的发电,1/3处于不发电或者是发电不能上网的闲置状态。
一边是高歌猛进的风机制造投资,一边是设备大量闲置无法正常并网发电,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达到预期的产业现状。今后,竞争激烈的中国风电设备市场将不可避免的进入行业洗牌时期。
疯长的市场
事实上,在2004年以前,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都是不温不火的。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风电产业市场开始发力,风机制造和风电装机开始迅猛增长,2004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只有76.4万千瓦,但到2008年,这一规模就已到1215.3万千瓦,位列世界第四。四年间激增了近16倍。
而风电产业投资急速扩张的势头仍在继续。据工业信息部的数据,今年1-5月份,我国发电设备完成生产3835万千瓦,同比减少23%,其中汽轮机和水轮机生产的减少幅度均超过20%,唯独风力发电机完成生产呈正增长态势。我国风能发电机的产能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国内其它类型发电设备的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国际风电的发展速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风电产业之所以被众多国内外公司看好,一方面是由于风力发电技术本身已经成熟,也是世界新能源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现在进行风电投资有抢占先机的意味;另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国家出台了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
“国家4万亿的投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包括促进电网的建设改造,甚至直接投资新能源行业的建设,这对于整个设备制造商和风电企业都是一个促进的因素。”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整个风电产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兴奋。”
而近期国家出台的一些关于风电产业的政策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风电产业的看法和观点,也从另外的不同侧面印证了上述说法。
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强调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也于同日表示,当前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要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大力支持风电规模化发展,在做好风能资源评价和规划基础上,启动大型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
所有的这些,再加上今年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的要求,以及正在酝酿中的新能源振兴规划,都会让火热的风电投资再持续兴奋上很长一段时间。
为适应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国家已经再次调整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先从3000万千瓦调整到8000万千瓦,最近又明确了2020年发展到1.5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的11年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净增1.38亿千瓦,平均每年需新增装机约1200万千瓦。
尴尬的现状
按照中国风能协会的说法,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约是800万到900万千瓦。这就意味着,若以今年的风电装机容量为标准,未来十年,我国每年新增的风电装机容量都将是今年全年风电装机容量的1.5倍。
看起来,如此庞大的风电产业市场,似乎足够支撑这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厂商的“舒心”生活,无论是对于风机设备制造商还是风电厂投资者。然而,表面上的风光无限并不能掩盖这背后的尴尬现实。
因为猛增的市场需求带来的是超预期的市场供应,比中国风电市场增速更快的,是中国风机制造商的数量。
“目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超过70家,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7家,民营企业23家,还有将近20家中外合资或者外方独资企业。”在5月22日举行的“2009年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指出,“今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约是800万到900万千瓦。然而,仅金风科技、大连华锐、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等国内4家企业的产能就达到1200万千瓦。”
因此,周凤起认为,现在中国风机制造市场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异常激烈。“如果企业竞争力很弱,那就有可能被削弱、被淘汰。”
对此,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也持相同的观点。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测算,到2010年,我国的70家风电制造企业的产能如果完全释放,每年的产能将达到3500-4000万千瓦。而在张相木看来,未来十年,即使大幅调整目标后,我国风电制造的产能也就维持在1000-1500万千瓦之间,“因此,我国风电企业将面临不可避免的激烈竞争,风电设备市场必将迎来买方市场。”
在周凤起看来,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在短短两三年内蜂拥而至,风电产业投资日盲目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感到整机制造门槛不是很高,“有生产许可证可买,有零配件可买,马上就能出货。何况国家在电价方面还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激励政策。虽然利润率有多大尚不明确,但肯定是有利可图,是企业普遍看好的一个行业。”
欲速则不达。很多时候过分的追求一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可能就会间接的影响到该产业的健康发展。这道理对风电产业同样适用。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中国风电产业市场就是这样——“虽然大问题没有,但小问题还是不少。”
“齿轮箱、主轴、液压缸、电机元件损坏以及雷击等,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终端产品的检验、标准的修改和完善等,还有待继续加强。”周凤起指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鹏处长,6月15日在参加由中丹两国风能业界专家携手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专项培训活动时也指出,“风电产业发展不仅要有量,还要追求质。”他同时强调,在把风电产业规模快速做大的同时,要在风电机组的布置、风能规律的研究、电网介入以后的运行上做细功夫,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率。
转型方向
按照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的观点,目前国内的风机制造厂商可以归类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在2007年及以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风机制造商为代表,他们几乎占据了中国风电装机市场的大部分市场;第二梯队是在2007年已推出样机,2008年初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上海电气等厂商;第三梯队则是于2008年刚刚完成样机下线、并安装到现场进行调试的企业,包括有北京北重、国电联合等厂商。
剩下的在中国风电市场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众多知名的外资品牌,如丹麦的维斯塔斯、西班牙的歌美飒、美国的GE、印度的苏司兰等。统计资料显示,尽管中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但这个庞大市场将近九成的份额,却已被这些外资巨头携国内第一梯队的中国风机制造商占据了。
面对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二三线风机制造商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也难怪既是是作为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公司——新疆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也会惊呼:“这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
深圳风发科技董事长周庆余更是直言,“风电产业大洗牌,今年肯定会开始。70家整机厂商,年底有一二十家停产很正常。”在周庆余看来,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行业洗牌真的已经来临了。
而似乎这种观点也已得到了部分业界同仁的认同和肯定。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一些行业领军者已经开始悄悄寻找和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在该公司2008年的年报中,金风科技表示,(公司)正在产业链中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增强整机制造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开拓风电技术服务、风电场开发销售和风电知识产品销售等多种盈利模式,争取成为国内风力发电机组制造行业优秀的系统开发和集成商。
“目前整个风电产业正处在高度竞争的状态,这种竞争将是长期性的,而风电产业真正的利润点在服务上。”金风科技首席财务官余丹柯直言,“我们正在培养公司的服务能力,尽管目前公司这块业务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未来公司会由单纯的风机制造商走向系统供应商。服务业将会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盈利点。”
这与全球最大的风电机组制造商维斯塔斯的观点不谋而合。
6月15日,在由其和中广核联合开展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北京培训活动上,维斯塔斯公司中国区总裁安信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风电行业,服务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趋势。”
“我们对服务业越来越关注,在这方面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今后会长期持续关注的业务领域。”安信诚坦言,尽管维斯塔斯目前的服务业收入只占其全球业务的5%~10%,“这个比例相对来说还比较小,但以后会不断增大。”
“未来,风电行业的发展,不仅要看量,更要看质。而服务就是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因为良好的服务可以不仅可以保证风机的使用寿命,更可以加强风机设备采购方和风机供应商地了解和沟通,从而推动整个风电行业健康发展。”安信诚表示。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