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内陆,我们来了
2009-09-15陈实
■文/陈实
南极内陆,我们来了
■文/陈实
■http://chenshi2009.m.oeeee.com/
在克服了无数困难后,中国科考队终于将南极站建在了“不可接近之极”。
国家大事
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宣告建成。这是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站,此举标志着我国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昆仑站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占据了南极内陆制高点,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期科学测量,它很有可能取代东方站,成为南极新“冰点”。
人民记忆
时间:1月23日地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智利机场
持续了一整天的暴风雪已经停止。
“今天,是下周三之前,最后一个适宜飞行的好天气。” 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杨为民告诉大家。在苦苦守候了28个小时后,智利当地时间1月23日下午1点,我们终于获准登机。
队员们努力抑制着激动的心情,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匆匆走上舷梯,等待起飞。
下午3点07分,我们乘坐的BAE146飞机平稳地降落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智利机场上。中国现任南极长城站站长亲自驾车将科学考察队一行接回长城站。
到达南极时,大伙儿都有无法言喻的激动之情,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们,都没顾上和飞行员打招呼,一个个兴奋地拎起行包,钻出了机舱门。
一下飞机,顾不得多休息,大家就决定尽快前往企鹅岛开展科学考察工作。
时间:1月24日地点:南极阿德雷岛
终于能看见企鹅了,考察队的队员们显得异常兴奋。
企鹅岛实际上是一个陆连岛。在它的北面,有一座“天然栈桥”—沙石坝,将企鹅岛与乔治王岛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连接在一起。
还未经过“栈桥”,考察队员就看见一群阿德雷企鹅从南侧的海面钻了出来。它们大摇大摆地越过栈桥,跳进北侧的长城湾水域。
阿德雷企鹅的嘴是黑色的,眼圈为白色,腿短爪黑。中科院随队专家刘小汉教授称,这种企鹅又呆又傻,常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不过,它们的胆子很小。那些身高45至55厘米,体重约4.5千克的成年阿德雷企鹅,经常步履匆匆地逃来窜去,以躲避人类的视线。爬过两座小山,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环保专员的带领下,科学考察队一行小心翼翼地途经智利的临时避难所,翻越坡度在70度左右的灯塔山。
随后漫山遍野的企鹅突然就出现在科学考察队的面前。迎风的山坡上,一群一群的金图企鹅咿咿呀呀地向天鸣叫着。
企鹅的躯体呈流线型,背部披着黑色羽毛,腹部裹着白色羽毛,大腹便便的样子很像彬彬有礼的绅士。
每种企鹅都具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辨认。比如,帽带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下面有一道黑色的条纹,像一根帽带似的。它们的身高一般在43至53厘米,体重约4千克。眼前的金图企鹅嘴巴细长,嘴角呈红色,身高56至66厘米,体重约5.5千克。
企鹅很和善,也很有灵性。考察队在它们中间穿行,它们也不惊不怕、不躲藏。可假如人类摸了它们,或者抱它们照相,甚至是捡了它们的蛋,企鹅就变得狂怒起来,它们会吼叫地警告人类,还会扇动退化了的翅膀追啄,甚至低下头,撅起屁股喷人类一身屎。
阿德雷岛是菲尔德斯半岛最大的企鹅岛,但现在的企鹅数量至少减少了九成。“原有的阿德雷企鹅哪去了?”“什么原因导致阿德雷企鹅退出了曾经盘踞的岛屿,而致使金图企鹅成为新的主人?”“是气候变化造成的还是人类的影响?”
时间:1月27日地点:南极内陆首个科学考察站
1月27日,中国在南极内陆的首个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胜利建成。
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计划参加开站仪式的政府代表团仍滞留在中山站。
昨日,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裴福余与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通过卫星电话取得联系。由于信号问题,原定8点开始的电话连线,直到上午9时许才得以顺利进行。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裴福余接通了杨惠根的电话。
这次是43岁的杨惠根第三次赴南极科考。早在2008年初,杨惠根就曾经向我阐述了昆仑站的建设筹备情况,并就昆仑站的命名问题征求过我的想法。
裴福余和杨惠根相互祝贺了新年,随即开始沟通昆仑站的有关情况。杨惠根表示,昆仑站已经于两日前建成了236平方米的站区基本设施,具备了住宿、生活、科学办公等相关功能,目前,开站的条件已经基本完备。
杨惠根透露,参与此次昆仑站建站工作的成员是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中的28名成员。他们通过驾驶12辆雪地车,快速向南极内陆进发,并把建站所需要的物资装备,包括住宿、生活、办公等相关设施运送到指定建站地区。
他说,目前昆仑站还仅仅只是一个南极的夏季科学考察站。尽管现在昆仑站已经具备了住宿、生活、科学和办公等方面的相关条件,但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还没住进去。在目前的昆仑站年度建设任务完成之后,今年的南极度夏科学考察工作也将接近尾声。
杨惠根告诉我,可能在2月初前后昆仑站的南极科考队员们就要撤离了,但是时间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才能最后确定。
成群的企鹅“问候”昆仑站
第25次南极科考队员登陆南极大陆
第25次南极考察队员、测绘学院青年教师张胜凯参与建站。
时间:2月4日地点:南极长城站
今日凌晨4时25分,我们正式结束了在南极的全部科考项目,将乘坐法航班机离开智利,返回中国。
我们都有些失望。毕竟,按照原定的科学考察计划,随后的两天,考察队将深入科林斯冰盖深处,下探冰缝深处的奥秘,同时,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乘坐直升飞机航拍乔治王岛,这些都是令人激动的科学考察项目。
刘小汉教授偷偷地一笑,“没事儿,我估计我们还走不了呢。”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背着包,一个人悄悄地沿着南极长城站周边的小山丘转了一圈。码头、山海关、西湖……他拿着相机,拍摄着眼前的点点滴滴。
19年前,作为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员,他在南极的冰川雪原跋涉奔波。明天,又要离开南极了。他想再多拍点,再多看看。
深夜两点,我们的队员魏锋拿着拖把,开始清扫自己住过的宿舍。尽管住的时间不长,队员们还是对它有了感情。他们认真地把宿舍整理得干干净净。队员范宁把每位科考队员都签过名的旗帜珍惜地收进了行囊。
走的那天,我们见到了抵达长城站以来最亮丽朝阳,它把天空映得明晃晃的,远处,科林斯冰帽与纳尔逊冰帽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