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09-09-14
北京重手整治违法大棚房
“大棚房”损害农民长远利益
2009年6月12日下午15:00多,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国土部副部长贫小苏以及14个区县的相关负责人、乡镇负责人和农委、规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察看了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北京华尔克林业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非法占地案现场,之后在兴寿镇召开了“北京市土地执法工作会”。
记者看到,现场26栋涉案非法建设的房屋已经拆除,每个大棚的东头只留下了面积很小的配套管理用房还尚有墙壁没有被拆除。“过去这些违法建设的房子里有没有下水、供暖设施?”陈刚副市长问道。
在得知很多违法建设的农业观光一体房中既无上下水,又无采暖等配套设施时,他表示,这种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名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违法建筑占用耕地,损害了农民的长远利益,未来B出租供人居住,不但居住者的安全无法保障,还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今年在北京出现的新土地违法现象——部分郊区县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进行违法建设的“生态庄园”将被依法遏制。陈刚副市长在昌平区兴寿镇现场召开的“北京市土地执法工作会”上明确表示,从4月至今,北京市发现34个违法“大棚生态庄园”,目前已经拆除了8个,有5个正在拆除,其余21个非法项目将在今年6月底整治完毕,而为了进一步遏制这类以设施农业为名变相进行违法建设的问题,北京市政府还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34个违法“设施农业”项目占地4617.3亩
国土局局长魏成林介绍,针对今年北京新出现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由,违法搞房地产开发,租售“大棚生态庄园”的现象,市国土局于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会同市农委,对郊区县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进行了初步清理,截至目前,发现非法用地的设施农业项目34个,占地面积4617.3亩。其中包括农业大棚1431.4亩(约95.43公顷),各类“配套用房”554.1亩(36.94公顷)。
“这34个非法设施农业项目主要分布在8个区县,主要通过承租方,先与农村集体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约定由承租方进行农业种养殖或者农业观光园、生态园建设。此后,承租方在建设蔬菜大棚的同时,在每个大棚旁或大棚内建设‘配套用房对外租售,租期一般为20年-50年,每套房屋价格在18万元~60万元不等,边建设边租售。”魏成林介绍。
国土部:“大棚房”墨变相的“小产权房”
在已建、已售大棚房的处理问题上,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建、已售大棚房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占用耕地的在建大棚房必须拆除复耕;已建但尚未售出的大棚房应拆除超标的配套房,保留温室大棚用于农业建设。而对已经租售给市民的大棚房,有关负责人表示,区县政府将会依法协调处理。
对此,国土部副部长负小苏明确表示,国土部将支持北京市政府对违法“大棚房”的拆除整治。他表示,“大棚房”其实就是变相的“小产权房”,应该坚决杜绝。
“北京部分区县发生的大棚房违法建筑新动向,值得有关部门反思和警惕。”贫小苏强调,国土资源部的态度十分明确:严禁将农用地擅自转为建设用地,对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村镇干部无权自作主张与开发商签订土地承租流转合同。
北京今后将建部门联动机制严格土地执法
陈刚副市长表示,对北京的违法用地现象将继续发挥联动机制作用,保持高压态势。他透露,《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督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经过相关部门反复讨论后即将下发,将构建在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保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的高压态势。同时,他强调,在查处违法用地的同时,也将关注农民增收问题。
来源:《北京青年报》
温室大栅操作间
不得超边15平方米
为避免不法者钻空子,将设施农业建成商品住房,北京市6月15日出台的设施农业建设规范中明确规定:温室大棚操作间不得超过15m2。
近日,北京市34个违法“设施农业”项目被叫停,这些项目以修建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为名,在农业用地上非法建设商品住房,并且包装成“度假山庄”向市场销售。
“在查处中发现,这些项目以操作间为名,将温室配套用房修建为商品住房。”有关负责人说,“事实上,操作间主要用于放置农具和安装电力等设备。一栋面积1000m2的温室,15m2的操作间也足够了。”然而在被查处的违法“设施农业”项目中,有的不足200m2的大棚,配套建设了近百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根据规划,北京市2009年还将新建4万亩温室大棚,并且,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市、区财政将投入6亿元对温室大棚的建设给予奖励。为避免不法分子投机建非法项目,甚至冒名申领设施农业奖励资金,北京市今年严格规范建设标准,禁止在农业用地上进行非农建设。对于破坏土壤耕层、变相改变农用地用途、建设非标准设施农业及非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设施农业的项目,不予验收。这其中,温室操作间面积超过15m2、结构类型与设施农业建设指南标准相差较大的项目,均被明令禁止。
此外,严格审批、验收程序。各区县根据设施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将连栋温室作为一个建设项目,形成项目申报书,通过乡镇、区县相关部门逐级审定后,上报市设施农业建设办公室备案。连栋温室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农业生产后,由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向市设施农业建设办公室申请验收,验收工作由市农业、园林、土地等相关部门联合验收,市相关部门根据温室的具体用途、拉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酌情予以补助,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200元/m2。
来源:《北京日报》
江苏:设施农业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点
作为现代高效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设施农业,如何突破品种品质和种植模式等农业技术瓶颈,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江苏近年来从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和人员的积极作用,力推新技术、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仅2008年投入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就达3.5亿元,2009年更是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达7亿元。政府的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截至2008年底,江苏省高效农业面积已达2179万亩(约145.2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0.7%;亩(667m2)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设施农业面积超过500万亩(33.33万公顷),占高效农业面积的25%。
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江苏农民收入中稳定而有效的增长点,但同时也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技术瓶颈问题。一些农户为了追求单位产出效益,不按技术规程滥施多施化肥,少数大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引发病虫害。针对设施农业发展中可能
出现和已经出现的新问题,江苏省农业部门和地方各级组织及时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
合理换茬轮作,推广科学种植模式。苏北盐城市近年来示范推广的“千斤稻万元钱”高效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益,而且避免了粮菜争地的矛盾。该模式通过实行水早轮作,有效减少了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避免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大棚番茄基肥施用量大,而且番茄根茎叶还田后还能有效改土培肥,使得后茬水稻土壤肥沃,用肥量明显减少,水稻品质好、产量高,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该模式种植方式一般是在上年水稻收获后耕翻土地,10-12月进行番茄育苗,翌年1-2月定植于大棚。每667m2生产优质番茄5000 kg-6000 kg,农药使用量减少90%,每667m2产值10000元-11000元。苏南南京市目前正在全市推广实施的“水稻+N”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种养模式,最高的每667 m2地能收获水稻550 kg左右,每667m2产商品虾250多千克,每667 m2平均效益上万元。
记者走进苏中启东市沙地人家生态农庄无土栽培蔬菜大棚内,见番茄、黄瓜等扎根“花盆”,枝叶顺着措好的棚架攀升,果实悬挂半空。农庄负责人介绍说,这种蔬菜无土栽培,采用经过加工处理的沼液等有机物质作肥料,不仅不会产生有害无机盐,而且节水、节肥、省工,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绿色”栽培;由于无土栽培有效防止了土壤连作障碍,突破了自然条件限制,因而生长周期明显缩短,一年最多能长八九茬,最少也能产四五茬。
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农民尝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更多甜头。6月1日,苏北泗阳县王集镇绿源蔬菜合作社社员翟红红在她的“生态草莓采摘园”开了个现场交流会。她拿着计算器现场“盘点”,不到5 min,报出一组数字“每667 m2产量为3826 kg,平均每667 m2收入43651元。”她随手翻开自己的账本让大家看,最贵时每千克卖到22元,最低时每千克也达4元。这组数字让参会的百余名社员感到吃惊。一旁的村组干部介绍说,她是2008年4月份返乡搞草莓种植的,在当地农技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她租种了5个总占地8亩(0.53公顷)的日光温室大棚。种苗栽植前,翟红红把5个大棚内的土壤分别采样送到扬州大学进行pH值检测,在扬州大学草莓专家的指导下,对pH值偏高的土壤进行处理,又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增施了有机肥。同时,还在每个大棚放了一箱蜜蜂,用它来给草莓授粉,减少“花儿不实”现象,提高30%的坐果率,增加20%以上的产量。像这样的典型,在江苏并非少数。近年来,全省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有30项(种)。
优惠的政策、积极的投入,科技的推广和丰厚的收益,加快了江苏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进程。
来源:《农民日报》
吐鲁番市
大棚建设后勤保障有力
2009年6月16日,临近傍晚8点多钟,记者在吐鲁番市二堡乡、三堡乡和恰特喀勒乡等乡镇的各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工地看到,一辆又一辆满载各类物资的车辆向各设施农业基地现场开进。后经打听才知,目前设施农业建设已由打墙向搭架转段,所以,建棚所需的苇板、立柱、钢架等物资开始向工地运送。
据记者了解,吐鲁番市按照地区设施农业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采购、统一建造、统一集资的“五统一”要求,及早动手,统筹安排,特别是在统一采购方面遵循“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原则,从建棚之初,就组成专门工作组,具体负责设施农业建设大宗物资的筹备。截止目前,全市已与新疆八钢集团、吐鲁番登山工贸公司、新疆润普涤纶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温室用材物资购销合同,其中钢架50余万付,空心水泥立柱16万根,棉被25.8万条,苇板80万m2。
从6月初开始,签订的各类购销合同已陆续开始履约。
来源:中国经济网
河南省最先进
日光温室高新区开工建设
郑州市2009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建设设施农业,近日,投资200多万元占地40亩(2.67公顷)的河南省最先进的日光温室,在高新区豫王富苑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工建设。
豫王富苑生态农业科技园在沟赵乡郭村,建设日光温室的150亩(10公顷)用地往日是非法砖窑场,在沟赵原砖场开建的全省最好的日光温室,成了该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现场的郑州豫王富苑生态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经理王松喜介绍,这个地方原来是郑州各单位打击的黑砖场,2006年开始,砖场被取缔后,他们就投资买来推土机,把坑坑洼洼的地平整。2009年,省和郑州市开始大力投资设施农业。这里将成为旅游农业建设基地。
据悉此次投资的温室是农业局邀请全国专家精心设计的第三代先进目光温室,节能环保,每667 m2增收可达2万元左右。
来源:中原网
宁夏设施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获重大突破
宁夏选用茄果类作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作物樱桃番茄,进行设施蔬菜无土栽培试验获得成功。无土栽培樱桃番茄含糖量增加49.8%,VC含量增加36.6%,糖酸比高出27.7%。该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宁夏设施蔬菜无土栽培取得重大突破,为干旱风沙区设施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城西滩干旱风沙区设施农业综合科技核心示范区的一栋蔬菜温棚内,负责该项目的郭文忠博士介绍,地处黄土丘陵区与干旱荒漠草原接壤区域的盐池县,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的优质可耕地非常有限,而现有的部分温室土壤由于结构破坏、盐分积累、病原物积累、离子拮抗等问题,生产性能降低,影响了当地设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技术所限。非可耕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为了挖潜提高非可耕地的利用率,宁夏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所在科技厅“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的支持下,开展科技攻关。在日光温室蔬菜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针对盐池县部分温室由于土壤结构破坏、盐分积累、病原物积累、离子拮抗等问题,土壤生产性能降低,解决进一步生产与发展问题,研究生态无土栽培的适宜方式和技术体系。将当地的资源柠条粉碎腐熟作为栽培基质,主要栽培方式为砖槽式栽培、箱式栽培、袋式栽培、半地下式栽培和地下式栽培,通过对现阶段数据分析得出箱式栽培和袋式栽培的植株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但由于箱式栽培和砖槽式栽培前期投资较大,综合得出袋式栽培方式和地下式栽培方式较适合无土栽培。
经农业部枸杞宁夏质检中心检测,无土栽培樱桃番茄含糖量增加49.8%,VC含量增加36.6%,糖酸比高出27.7%。试验研究不仅为无土栽培增添了新的基质种类,为宁夏设施农业乃
至工厂化蔬菜生产,打造安全、优质、绿色产品品牌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将通过柠条的开发利用,提高沙产业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沙漠治理的良性循环之路。
高温季节进行农事活动
需提防中暑
近日,北方部分省市温度35℃以上,局部地区温度达到40℃持续高温天气不仅会对农民进行农事活动有影响,同时也将对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不利因素。高温天气,太阳辐射强度大,农户需对农作物搭棚遮阳、降温保墒,加强夏季蔬菜、瓜果管理。早晚要注意灌溉,尤其是山区和半山区,可采用滴灌、喷灌等方法,保持土壤含水量,确保瓜果蔬菜的正常生长。
农民朋友宜选择清晨或傍晚的时间进行农事活动,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在户外进行农事活动中多喝水。避免高温中暑。
广西苦瓜品种家族再添新丁
10多年来,由广西科研人员选育的系列苦瓜品种,已为广西创造了5亿元的经济效益。广西的苦瓜品种还扬名国内外,远销北至漠河,南至海南,甚至菲律宾、泰国、越南。
近日,记者随农科专家来到南宁华侨投资区的苦瓜试种基地,看到这里大棚种植的“桂农科早春二号”苦瓜碧绿油亮,长势喜人。种植户李应刚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这里的苦瓜卖相好,地头价比露地瓜每千克能多卖0.4元-0.6元。他2008年投资建设大棚种瓜,今年5月10日收第一批瓜,每667 m2地预计有3000多千克的产量。现在他每隔两天卖一批瓜,每667 m2一次能进账400多元。
“桂农科早春二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新近推出的又一个苦瓜新品种。“这个新品种推广后,南宁人今后一年四季就有苦瓜吃了。”该所所长黄如葵博士如是说。
传统苦瓜肉薄、味苦、个小。消费群体仅限于南方的两广、福建、海南和香港等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苦瓜“医食同宗”价值的认识日渐深入,苦瓜的种植范围有所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瞄准苦瓜的市场潜力,率先在全国对苦瓜进行深入研究。科研人员收集了广西所有的苦瓜品种,以及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太地区国家的苦瓜品种,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苦瓜种质资源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育出大肉苦瓜二号、大肉三号、大肉三号、翠中翠、桂农科早春一号和桂农科早春二号等良种。其中,大肉苦瓜系列克服了传统苦瓜味苦、果肉薄的缺点,成为广西首个在省外大面积推广的蔬菜品种,至2003年该品种苦瓜已在全国推广种植60万亩(4万公顷),创新增效5亿多元。该系列品种也成为广西首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蔬菜品种,仅2001年-2004年,大肉系列苦瓜已在菲律宾、越南试种和推广1万亩(约667公顷)以上。
此后,为了满足市场对苦瓜的不同需求,把苦瓜产业做大做强,科研人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专用型苦瓜新品种的选育,有苦瓜素加工专用型、苦瓜茶专用型、苦瓜酒专用型和其他用途的苦瓜品种,这些项目的展开为进一步推动苦瓜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由于苦瓜喜温怕冷,秋冬季节不利于苦瓜的生产,一年只能种植三造。“桂农科早春二号”推出后,可以填补这一季节的栽种空白,并具有高产、优质、早熟和抗病性强等特点,再配合利用大棚种植后,气温、水都可以进行人工调节,因此比露地种植的苦瓜在品质上更胜一筹,产量更高。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