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因整合而精彩

2009-09-14张立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张立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困难,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让其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是解决这些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笔者以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为例,谈谈这两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指《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和经验。

整合——摆脱困境的双赢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程在现实中遇到了尴尬的局面,其中,没有专业教师,活动难以开展,这在初中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初中《思想品课德》课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不相协调的一幕。或因为升学需要,或课堂时空的局限等,教师们对于新课程“实践性”“体验性”的要求视而不见,教学上采取穿新鞋走老路,甚至还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实现,学生厌学严重。如课本中的探究练习,许多教师并没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结果体验、能力、情感统统都省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探究过程变成了一个痛苦的记忆结果的过程。这与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的要求明显是违背的,“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思想品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的目标也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记忆得到的,充其量是有关道德和品德的知识,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感悟和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整合,有助于解决目前三门课程面临的困难。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常开展时面临的师资缺乏和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开设的学科,师资没有储备,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又决定了它的实施难度相当大,加上没有专门的教材,对课程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这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成为一种主要形式。《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师由于其富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指导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要师生自找课程资源,现在初中升学压力大,功课重,花大量时间找课程资源有难度。《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大量符合“社会实践”、“综合”特点的知识内容,非常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要求,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弥补课程资源的短缺。

2综合实践活动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延展、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的平台,解决了课程体验与课堂时空限制的矛盾,使提升公民素质的“公民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和“公民素质”等,要求在生活中实现道德成长。但受课堂时空限制,很难有真正的体验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探究,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很大的空间。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就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平台,教学环境也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道德情感、社会责任”获得了真正的“体验”,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合作的意义,学会与人沟通,加深自我价值的认识,增进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的了解,责任感、能力、情感、品德在实践活动中油然而生。

3综合实践活动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课德》提供了培养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机会。

美国学者Gary Philips认为,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与在学习中受到刺激的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试验表明,尽量用更多的感官,反思和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问题发现、探索、尝试解决的过程。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和反思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中注意利用活动为他们学到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知识提供实践、思维、反思的机会,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就不是问题。

学生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学习。

贯彻“实践性原则”——整合的连接点和成功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其实践性、综合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将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解决的是我国当今的政策、方针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学生品德及心理健康等教育问题,也是与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人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中要求在教学时间安排中,初中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中,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非常强的。因此,它们的内容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不存在大的障碍的,这也是它们实现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前提。不过我在实践中觉得让整合真正成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贯彻实践性原则,借助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实现。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经验体会:

1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选择《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综合实践活动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和活动主题,以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而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产生研究学习的冲动。所以实现整合,需要在调动学生对思品课和社会课兴趣上下工夫。

对“空洞”“枯燥”的讲课是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自然这些内容也很难进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育即生活”,生活永远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生活的细节都可以使课堂生动起来。如我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合作!竞争!”时,结合部分学生不愿在学习上帮助同学这种现象进行讨论,因为紧贴学生实际,讨论很激烈,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课后一些学生还觉得“意犹未尽”,老师就鼓励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了《帮助同学学习吃亏吗?》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加深了对竞争与合作的认识,课堂学习兴趣也增加不少。

2在《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中引导学生用新学的观点对生活世界重新审视,激起“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关心自己的生活世界,对许多熟视无睹的现象以新的眼光去审视,从而发现其被自己和他人所忽视的价值即“问题”,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既培养《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巩固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成为大家喜欢的人,初中生也不例外,对班里“人缘”好的同学心里充满羡慕,但多数同学并没有去认真思考“为什么?”更谈不上怎样去正确努力成为“受欢迎的人”,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同学朋友”时,如能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班里某位“最受欢迎”同学的品德,得出“真诚、友好、善良”等特征后,可以向学生指出现在只是一位或几位学生的情况,其他受欢迎的学生是否都如此?调动了学生开展《怎样做一个受同学老师欢迎的人》的研究性活动,不仅在活动中巩固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情感,提升了素质。

3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用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深化知识、熟练有关技能、训练思维,客观上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与帮助。

《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在有关社会调查、访问类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类的活动离不开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帮助和指导。如“社会调查”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社会调查”的内容,其课本提供的知识非常概括,若仅按照课本进行讲授,学生基本上是“如坠云雾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调查事例进行演示,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结合学生自己的事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式进行操练,教师还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一番训练,学生在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归纳思维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在科学发现、探究中应用较多,比较适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也大量使用。《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的许多规律、知识本身源于丰富的生活,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这种归纳过程的再现,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培训,久而久之,为实践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4在《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事)往往会给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生活中的重大时事,大家关注度高,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机会进行,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高。而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无论从课程性质、中考要求还是学生兴趣,都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这些时事。所以在重大时事发生时可能就是一个“整合”的契机。如2008年残奥会在北京举行,举国欢庆,我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一家人”内容,开展了《我陪爷爷、奶奶看残奥会》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大家都关心残奥会,老人也喜欢看,活动得到了家庭的支持,活动很成功。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情感、能力目标得到了真切的落实。该活动还获得了金华市一等奖,并参加全市的优秀成果展示活动并再次获展示一等奖。

新课程已经走过多个年头,课程实施的经验正在走向成熟,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不适应正在被一一克服。像综合实践活动这类全新理念、全新操作模式的课程,被越来越多的许多一线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并日渐现出其不一般的魅力,相信通过“整合”,一定会让综合实践活动和初中《思想品德》和《历史与社会》课走向更为辽阔的空间,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选

1《外国教育研究》(长春),2004年12期,《美国中小学管理者的重要工具——社区服务》,作者:赵玉如;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3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教材《课程实施经验汇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二oo八年十月。

4《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2004年5月第7次印刷。

5《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002年7月第1次印刷。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