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文化传承意识

2009-09-14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6期
关键词:忠信儒家文化中学语文

戴 立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语文课堂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还应该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目的,就是中国文化传承。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文化传承意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传承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①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振兴中华民族大业的责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继承至关重要,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理解、认同,把他们培养成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一个人,只有血液中流淌着民族基因,只有骨髓里渗透着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萌生起由衷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为此忠贞不渝。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她是中国人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华夏各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文化衍生思维模式又衍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中国的先哲们的宏大的思想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语文教师肩头自然而然要承担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虽然不是全部。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还应该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就是文化传承意识。

细心研究教材,探索文化教学点。教材中的文化看点不是系统的。集中的,而是散见在各篇文章中。需要我们教师有意搜寻,注重积累。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儒家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思想。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提倡积极投身社会,建功立业,“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教材中到处可以见到。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杜甫的“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李白的“俯视洛阳穿,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些寒士们在自己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的却是比自己更为困窘的老百姓啊!我们在教读这些诗歌的时候难道不感受到厚重的中国“仁”的文化意识吗?教学中找到文化教学点,让学生领悟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氛围很浓。在中学教材中,常常有所体现,教学中不容忽视,注意了则会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樊哙从良坐。”从坐席位置来看,项王、项伯东向最上,次之亚父,再次沛公,最下张良樊哙。在项羽的心目中,刘邦的地位远在己下,眼里并不觉得刘邦是自己的对手或劲敌。目无对手,其势必败。在鸿门宴上,原已定好的杀刘计划被项羽随意改变,他不杀刘邦并不是心软,而是觉得刘邦不是自己对手,即使发展了也不会成为劲敌。所以,尽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结果让刘邦轻易逃脱。在教授这一段课文时结合文化常识,学生容易理解,学习效果也好。相反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曹操与刘备只二人对饮,感觉就两样了,显得曹操大气魄。课堂上对这些问题适当的讲析有利于学生对古代作品的深刻了解和进一步感悟。进一步理解性格与命运的辩证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修养,养成懂礼讲礼的习惯,对将来从事社会事业有积极地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好多独特的东西值得去探索,这对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都有帮助。如“阴”“阳”之分。我国古代,山之南,河之北都称“阳”。反之,山之北,河之南都称“阴”。原因是,山的南坡,河的北岸都能晒到阳光;山的北坡,河的南岸不易晒到阳光。“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又如“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其中“阳”解释为“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登泰山记》)其中“阳”解释为“南面”,“阴”解释为“北面”。再如“直通豫南,达于汉阴。”“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柳毅传》)“阴”解释为“南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阴阳之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男的为阳,女的为阴;人间为阳,死后的处所为阴,……等等,文化传说很多。如果不向学生讲解明白,“阴”“阳”具体用法的话,学生只能糊里糊涂,不知所云。

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文化继承的思想。传承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并不断发扬光大很有积极意义。“和”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核心理念。古老的中国就提倡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孔子就提倡打破种族之见,对当时的所谓蛮夷,都给予平等的看待。他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在孔子的意思,陋是出于小人鄙狭之心,与九夷并无关涉。所以《春秋》华夷之辨,乃决于文化而非决于种族。中国主张和平崛起,正是中国文化心理使然。重德思想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立德则须追向一个人的行为的动机。立德重内省,亦即是自己认识自己的反省。以“主忠信”作代表。而其极致,则归于“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的是孝弟忠恕;所以立德行。而此处所说的忠信,乃绾带着文行两方面,为两方面所必不可少的共同精神。曹操自己奸诈,但对忠信之人还是佩服有加的,对关云长上马金,下马银,又赠宝马又送美女,除了政治目的还离不开敬重关云长忠信的品行。司马昭算得歹毒了,但对李密的孝顺祖母之情还是感喟良久,不仅暂缓征召李密,使其陪伴祖母,还让县衙供给使用,并配备佣人。中国古典文化中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义礼至信”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总体是值得继承的,不能一律冠之以“封建”二字而加以批判或抛弃。难道现在一些人,忘恩负义,不忠不孝就是现代社会要提倡的道德操守吗?中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了许多文化精髓,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继承之责无旁贷。

适度拓展,激起学生继承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正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两极性,才使得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上往往遵循非此即彼的原则。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和独有地位以及现代社会对中学语文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多探索,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起来,不能仅拘泥于一些具体知识,还要有文化传承意识,担负起更为重要的文化传承任务,并使之发扬光大。适度拓展,激起学生继承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民族文化教育重在探索与坚持。只要我们教育者自身加强“民族文化”的意识,就一定能够在“民族文化”教育工作中找到最佳途径,并获得越来越好的教育效果。

注释:①引自《胡锦涛在八届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②焦永生《浅谈民族文化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1日出版王军,董艳主编;

[2]、《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1日出版缪家福著;

[3]、《中学教育整合模式——教学模式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1日出版林华玉著;

[4]、《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的问题(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20徐复观著

[5]、《论语》《史记·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愚公移山》《登泰山记》《史记·孝文本纪》

猜你喜欢

忠信儒家文化中学语文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篆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