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前奏
2009-09-14张琼
张 琼
摘 要 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牢固掌握新知识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弄懂在老师讲解之前所要了解的知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了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更学会创造。
关键词 预习 语文教学 主动学习 创新能力培养
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牢固掌握新知识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弄懂在老师讲解之前所要了解的知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抓好预习,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丰富了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好预习,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预习的兴趣
我们知道,有意的、稳定的注意力是儿童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注意力的发展和儿童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愿意学习知识和探索真理。所以我就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预习”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预习前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创设诱人的情境,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比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8单元中的《晏子使楚》一课,教师提出:晏子到了楚国共受到几次侮辱?让学生回家预习课文,结果第二天上课,多数同学将课文的内容按表格的形式画出来,条理清楚,主题明确。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大胆质疑问难,全体参与学习,培养了自主意识,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必定有很大的收获。
二、指导预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初学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练习中掌握方法。第一,让学生善于利用工具书,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多媒体查课文的背景资料,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扫除生字、生词的障碍。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着重放在音、形上,而对高年级则着重了解词语的本意外,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如果学生课前预习的比较扎实,那么课堂中就不去讲或少讲生字新词,而集中精力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第二,通过查字典,让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学会预习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中的形象清晰、具体地浮现出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进入角色,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比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给学生的预习题目是这样的:假如你是老师,你准备让学生弄懂什么?学到什么?怎样上课等等。课中进行抽查时发现,有些同学竟写出十个以上的问题,与大家交流讨论。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地、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飞”和“夺”。
三、预习面向全体,分层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常常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词句”之类的要求,但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千差万别。因此在预习时如何帮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培养是个很重要的工作。比如学习《放风筝》一课之前,我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制作风筝,明白其中的原理,将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亲身实践中。结果第二天上课,有些同学兴高采烈地拿着风筝,课堂中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怎样设计与制作,而有些同学两手空空、一副很自悲的神情。所以对于部分在预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需经常给予耐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学信心。孩子的潜力靠老师挖掘,只有让他们巩固预习的方法,人人才有事做,个人有收获,全体得到提高。
四、指导预习过程的条理性
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次预习就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要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段。在通读课文、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完成预习题。学生构划的过程,实际就是读书的过程,是一个“读、想、记”组合的过程,这样促使学生增强记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课前预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比如:《吃墨水》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让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比较两个“墨水”的不同意思;提出问题,第一个“墨水”指的是什么?第二个“墨水”是用来干什么的?通过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发现学生预习很有成效。
总之,我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更学会创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