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
2009-09-14彭希林黄河刘碧霞刘小勇
彭希林 黄 河 刘碧霞 刘小勇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全员育人运行机制的内涵,分析了目前高校全员育人的现状,并从观念更新、参与融入和考核激励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育人机制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更是高校教职工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对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对高校全员育人机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内涵
全员育人就是指高校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是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含义要具体化,要具体到教师、干部、教辅、后勤及离退休老师怎样参与育人工作,这既是全员育人内涵,也是全员育人的价值导向。
机制是指通过有关制度和条件保障管理体制的运行,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管理规范。即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长效性等特点。任何工作的健康运行都离不开制度和规范,全员育人也是如此,必须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健康运行。二是人员,即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人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校院各级党政组织的作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三是考核激励制度,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即奖惩制度。没有奖惩制度,工作人员就缺乏积极性,再好的教育管理模式都是空的。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考核激励工作制度,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包括对全员育人工作的认识、保障全员育人工作运行的有关制度和条件在内的,全员育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全员育人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管理规范的总和。加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推动育人工作正常运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办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全员育人的现状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但是,这一根本目标在高校现实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主要表现为:
(一)根本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淡化。
在许多高校教育实践中,育人目标常常被具体工作层层弱化、淡化。有的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三部分,人才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各自独立的教学和德育二个方面。这样德育便被理解或被当作与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一样具体的“德育工作”来执行,并独自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如此分解的结果便是高校育人根本目标不再统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统领高校的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后勤服务。育人目标变为德育工作,并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做,而不是渗透在高校三项职能之中,并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是对育人根本目标的模糊或弱化,并导致高校育人根本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很模糊。
(二)全员盲人观念淡薄。
由于将育人根本目标当成一项具体工作这一认识上的迷惘,有的高校教职工在认识上总把育人孤立起来看,提到育人就立即联想到“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总是把育人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事,看成是政工干部、辅导员的事。加上专任教师忙于提升学历层次或转评专业技术职务。这就在主观和客观上强行割断了育人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天然联系,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实践证明,如果将育人理解为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并作为一项具体工作,“齐抓共管”就只能流于形式,专兼职育人队伍将难以真正形成,高校育人队伍也将仅限于“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这支孤军。
(三)全员育人没有内化为教职工的素质。
育人实践正是目前高校育人中薄弱的方面。由于育人与高校的科研、社会服务,与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相分离,育人几乎成了纯理论的教育,而且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上小课,“思政课”往往是几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大课。高校的“思政课”难以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教学模式,致使教学不受学生的欢迎。许多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还是停留在理论的认知层面;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面较窄,只占少部分学生;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经费、检查、考核难以到位,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未能及时、真实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大量存在表面化、印象化的情况。这就造成高校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知而不行”的情况。
(四)德育首位落实不到位。
由于高校德育过程与结果缺乏相应的操作与考核评价体系,加上忙于办学评估工作,导致一些高校把科研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了首位,而把德育放在了较为次要的地位,德育难以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中,难以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德育往往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一种“应景之作”,德育被置于“首而无位”的尴尬境地。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一些高校是存在的。
三、构建全员参与育人的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形成育人观念更新机制。
为了完成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育人观念,提高育人的自觉性。这要求做到:一是深化高校教育学理论学习、研讨,并形成制度,使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育人观。近几年,高校补充了大量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强化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原理的学习,掌握并提高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管理开展育人,以育人为目标统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管理过程的本领,形成科学的育人观。高校教职工学习教育理论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使教职工乐于、善于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坚持育人目标、渗透育人内容,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顿悟,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二是完善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之后,为了认真贯彻这一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近年来,教育部又出台了许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对高校怎样培养人才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相当部分的高校教职工对此了解不全面、不深刻,思想认识僵化,对高校育人存在许多误区。因此,必
须完善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职工学习、宣讲有关高校育人的文件精神,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让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布置上来,进而研究与本专业、本课程、本职工作渗透、结合的内容、形式。三是开设高校育人观念更新论坛。要组织教师、管理人员,尤其是专任教师将学习高校育人文件精神的体会、感受、见解,将从事育人事业的做法、经验、成就总结出来,组织经常性的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利用校刊、校报、网络论坛等渠道进行交流,及时宣传高校育人的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促进育人观念更新,开拓育人思路,推广育人经验,形成育人宣传阵地。
(二)建立育人参与融入机制。
要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关键是要建立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运行机制。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应成为高校所有工作的宗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主要职责。尽管高校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形式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都必须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围绕于育人目标。高校要特别关注具体工作背后的育人功能。二是实施育人目标管理。人才培养既要开展具体的活动,更要有明确和坚定的目标,育人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努力过程,需要学校不同部门共同协作。高校应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育人的任务、内容、目标、,并实行目标考核。三是实行育人责任制。任课教师、科研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负有职责。要根据“属地化”原则建立育人责任制,在教职工自身工作职责范围内必须行进育人,凡工作职责范围内学生发生的问题应该及时教育疏导。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管理。实行班级或年级教师集体育人责任制,使全体任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负责。四是建立并落实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的制度。教书育人、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因此,教师必须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要实行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班导师或专业导师的制度,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还可先担任一段时间的辅导员,这样能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有利于教师将育人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实施育人考核激励机制。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目前,高校对教职工育人业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职工的业务考评方面,重专业发展、重事务性工作甚于重人才培养,对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指标规定太抽象,占的比重低,不利于调动和激励教职工从事和完成育人职责。因此,必须在考核激励机制上为实施育人提供保障。一是增大育人业绩在教职工考核中的比重。育人业绩是教职工考评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占较大的比重。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任务科学设计考评内容,切不可顾此失彼,切不可将“人才培养”曲解为单纯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工作量”。二是育人业绩的考评项目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教职工育人业绩的考评要与岗位工作相联系,着重考评教职工结合岗位工作开展育人的成效。三是育人业绩的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的晋升、奖惩直接挂钩。既然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根本任务,那么那些不愿意做或做不好育人的教职工就应是不合格的,其工作业绩的考评就应该是存在严重缺陷需要改进的,就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在落实专任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原则上要有担任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